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牵动亿万人民的心,也牵动最高领导人的心。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既显示出中国制度优势的强大动员力,中华民族应对灾难空前的凝聚力,也显示出政府和公民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一些不足。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各类应急预案,党的十九大以后,组建成立了应急管理部。整体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但从预防和科学应对方面看,尚未建立应急科普工作的有效机制。
在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主要从属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随之而发展。早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后,我国就开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2006年设置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18年国务院实施部门机构改革,重新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加强了国家应急总体预案的规划能力。截至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已经基本建成了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初步建成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成立了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建立了网络舆情和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
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应急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2017年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制定的《“十三五”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规划》中就专门强调了应急科普能力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政府针对环境污染、重大灾害、气候变化、食品安全、传染病、重大公众安全等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解读,释疑解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与此同时,要结合重大热点科技事件,组织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社会热点事件。对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工程项目,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