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2)

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2)
2020-02-18 21:39:33 锐科技

今天,我去病房“话疗”

2月16日武汉同济医院晴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袁晓宁

清晨,太阳突破云层,让人心情愉悦。昨天和沈宁大队长约好,今天去病房“话疗”。

一早随队来到病房,刚推开一扇门,就听到格外惊喜的声音:“袁队,您今天来了,我好多了。”我在惊讶中发现,这个女病人入院第一天见过我。当时我扶了她一把,并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她竟然把我记住了!看着她兴高采烈地汇报她的进步,真高兴。

“话疗”疗效显著啊!

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袁晓宁(左)

10点钟查房发现,两个年轻姑娘带着一个阿姨在做广播体操,真是一幅美好的画卷,可惜当时没有相机。大家有这么好的心态,这么积极的生活态度,武汉又有什么理由不尽快重启呢?

1床是个年轻小伙子,很困惑自己如何染病,最终他同意一个说法:是因为和我们有相遇的缘分。他说,对北医三院很熟,约定以后北京再见。2床是一位退休警察叔叔,人很低调,居然在我们给患者的留言条和了两首诗。请他合影他还有些不好意思呢。

看到医务人员和危重病人一起努力,密集的诊疗护理带来了更大的感控风险,我的压力也更大了。随着介入操作的实施,介入操作相关感染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防控的形势日趋复杂。

晚上,我参加了同济院区的感控沟通例会,各家医疗队交流问题,分享经验,护佑医患安全。

春已立,花已开,拐点将至,离我们能摘下口罩互相拥抱的日子不远了吧?

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

2月14日武汉同济医院雨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神经内科肿瘤放疗科护士马骏

夜班巡视时,我们发现一位老大爷被子裹得很严实,但表情有些异常。我们觉得不大对劲,打开他的被子一看,发现老大爷把大便拉在了床上,我们立刻为他擦拭了身体,更换了床单被套。

这种情况,如果在平时,有护工看护,或者闻到异味都能及时发现。而现在,在这个特殊的病房,没有护工,带着严密口罩的我们也闻不到异味,只能靠认真细心地巡视才能发现。

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还有一位上呼吸机的老大爷,我们巡视时发现了他的表情有些痛苦,因为不能摘掉面罩,我们和他无法进行言语沟通。我们只能一点一点排查,终于在他有些颤抖的输液手上发现了问题。会不会是输液引起的疼痛呢?于是我们为他重扎了血管,更换了另一条静脉通路,老大爷对点头示意,并微微举起了大拇指,

最为惊险的还是发生在深夜,一位呼吸机支持的患者趁我们没注意,摘下面罩去喝水,立刻出现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紧接着出现双眼上翻,意识逐渐丧失。我们及时从监护仪上发现了异常情况,负责的医护人员即刻全部到场。

只见我们医生组的组长,呼吸科的程秦医生,一手按住患者的吸氧面罩,一手熟练的调试着呼吸机参数,给予患者纯氧支持,并指挥护理人员配合。2-3分钟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至90%以上,意识逐渐恢复,抢救成功!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危机过后,我们又连比划带写,再次叮嘱患者不要随便摘下吸氧面罩了。

ICU人在武汉——生日随想

2月17日武汉同济医院晴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ICU护士张佳男

今天是援鄂抗疫第二十四天,农历正月二十四,我28岁生日。

如果有人问姑娘来武汉后悔吗?我的答案是NO。

我是一名危重医学科护士,就是人们常说的ICU。此次援鄂抗疫,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共派来13名医护人员。葛庆岗是我们危重医学科的副主任,也是这次的队长,他说,ICU人不怕苦、不怕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迎难而上。

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给病人输液,大爷说戴着防护手套,扎两针没关系;送病人做CT,排队的病人指了指我的姓名卡说:谢谢你们来了,武汉感谢你们。还有一个患者带着南方女子特有的温婉,朝我握紧拳头,会心地笑着。给病人发药,一位年轻的患者对我说:“姑娘你又上班啦。”“您怎么知道是我?”“虽然没见过你的样子,听声音我知道又是你。”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