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看,疫情会影响居民心理、生活习惯、消费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等诸多方面。此时,经济体的发展韧性会表现为:顺势利用疫情对社会总需求的这种外生冲击,调整供给结构,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大势中。一定意义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比如,对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会促进医疗器械产品和以医疗卫生防疫为主的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刺激健康产业、保险业等的发展;为了“减少群聚”,需要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远程协助、企业在线运营、游戏、线上教育、视频会议、知识付费、自助零售、自助餐饮、自助配送等线上服务业,进一步刺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居民健康生活管理问题,需要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医疗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效率、灾难预警、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方面应用5G及AI技术,从而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受疫情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出现新的进展:以获取皮毛、食用等为目的的特种养殖产业将处于一个较为低迷的时期,中药材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种植多元化将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可控、环境安全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等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进一步向标准化、绿色化和安全化方向发展,不断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无论是提升传统产业,还是促进新兴产业,当前最大的任务,是在应对疫情冲击的基础上,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宏观调控的短期政策,应重点对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部门、地区、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比如对特定行业和地区实行税收减免,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缓施去杠杆政策,救助和帮扶受疫情冲击而失去工作的劳动者,尽快恢复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宏观调控的长期政策,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近日针对疫情防控和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也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既兼顾了防疫和经济发展,也兼顾了政策的长短期效应,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我们相信,有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足够的发展韧性,中国经济一定能抵御疫情的冲击,焕发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活力,继续行稳致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006〕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2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