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废处理作为抵抗疫情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是趋紧的运力和处置能力,一方面是必须要守住防线,丝毫不松懈。矛盾如何解决?
医废处理处置应急演练需提上日程
“‘一盘棋’思维和应急状态下的灵活调动机制要发挥作用。”彭应登说。根据生态环境部上述下发的技术指南,各地可因地制宜,在确保处置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选择移动式医废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工业窑炉等设施,应急处置肺炎疫情医废,试行定点管理;也可以按照应急处置跨区域协同机制,将肺炎疫情医废转运至临近地区的医废集中处置设施处置。
“这也意味着,在日常状态下不允许跨市处理的医废,特殊时期相关地市不能羞于求援,在本地无法解决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疫情二次蔓延。”彭应登说。
为此,湖北省已在襄阳市调配具备资质的运输车和人员紧急驰援武汉,同时改造升级了一批厂房和设施,作为应急处置单位,确保随时可启动。同时,在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筹建处理设施,形成24吨/日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在其他定点医院筹建处理设施,形成10.9吨/日自处置能力。启动后备应急处置能力22吨/日,初步形成新增56.9吨/日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而从2月5日开始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已超过黄冈,且仅次于武汉的孝感市,同样压力重重。“数据增加后,引起了社会关注和担忧,让我们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孝感市市长吴海涛坦言。与确诊病例同时上升的,还有医废产生量。“随着疫情暴发,医废呈井喷式增长,处置设备已经24小时超负荷运转。”中国节能孝感市中环环境治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表示,医废处理量以往是每天七八吨,现已增至10吨-1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