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2月11日消息(记者张佳琪)智能工厂投运后,每年可减少用电约578万度、节约标煤4680吨、降低柴油消耗61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各类资源消耗下降及劳动生产率提升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约为1800万元。曾经小小的水泥厂,如何成为今日世界的500强企业?近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媒体采访团来到了位于安徽芜湖的海螺集团。
1978年,原宁国水泥厂的组建,为海螺集团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海螺集团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快速成长之路,创建了富有特色的海螺发展模式。从一个小小的水泥厂到今天的世界五百强,海螺集团有着自己绿色发展的“独门秘籍”。
我国第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国产化示范线、第一条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线,第一个千万吨级熟料生产基地,第一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第一套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系统,第一个水泥窑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第一个全流程智能化水泥工厂……我国水泥行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之路上,都留下了海螺集团的足迹。
对此,海螺集团董事长高登榜表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用最少的能耗得到最多产值,并且把排放降到最低。作为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高登榜解释,海螺集团一直将环保视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跨越赶超的“生态线”,坚守环境就是效益的理念,围绕“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绿色化”的发展思路,把传统工业打造为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
要做到最少的能耗得到最多的产值,离不开技术创新。2018年7月,海螺集团在子公司全椒海螺建成了我国首个全流程水泥智能工厂。记者了解到,智能工厂通过运用移动物联、传感监测、三维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集成了海螺30多年来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运行经验,探索出了一条水泥行业未来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高登榜表示,这也推动了海螺集团大数据时代新技术与水泥制造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