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自晶丰明源成立之初,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便以小巨人信用贷款打开了与企业的合作。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汪素南介绍,对于处于初创和成长期的科技小微企业,银行突破了传统授信评价模式,主要依据创业者的个人履历、团队经验、技术含量、外部认证等评价维度,给予创业者信用贷款支持。
“对于具有高成长特性的科技企业,银行配套投贷联动、财资管理、跨境服务、投行咨询等综合服务,为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汪素南说。
对准“痛点”,疏浚“堵点”,打通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才能使金融“活水”更好浇灌实体经济。
在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看来,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仍然强劲。同时,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得到提高。
央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和市场主体的良好预期;9月企业债券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3.33%,较上年高点下降1.26个百分点,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切实降低。
“新金融”服务“新实体”
在移动支付不断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小微经营者,靠着一张小小的二维码就能贷款做生意,他们也被形象地称呼为“码商”。
餐饮企业“馍家”的老板张泽林就是一位搭上了数字化经营快车的“码商”,刚开始创业时,他也面临了像大部分小微经营者一样的问题:无抵押、无担保。对他这样“小、急、短、频”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也有风险顾虑。
有了大数据,难题便有了破解的可能。受益于一笔5分钟到手的5万元贷款,这个90后男生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迅速开出两家店,目前每天营业额有1万元左右。网商银行针对他们创造出一套“多收多贷”的金融服务模式,让“码商”不再为借钱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