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头烹饪环节,每当用餐高峰接近尾声,餐厅工作人员会大致计算出到闭餐时间的客流量,按照用餐需求进行定量烹饪,“这样不仅保证晚来吃饭同样吃到新鲜出锅的,而且避免了大量食材的浪费。”刘吉桐说。
5、太平路小学等
自编教材进课堂学生分类垃圾成常态
北京各所学校也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目前多数学校都在课堂内加入了垃圾分类教学内容,并开展实践活动。记者从灯市口小学、太平路小学、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了解到,垃圾分类走进了课堂,孩子们已经自觉地把垃圾分类的意识从学校带回家。
“我家有好几个垃圾桶放不同的东西,而且还有一个小盒子,专门放废弃电池。”海淀区太平路小学的一位女同学告诉记者。正因为学校将垃圾分类知识设置为校本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成为家里的垃圾分类小专家,带领父母一起参与垃圾分类。
学校讲授的垃圾分类知识系统到什么程度?记者梳理发现,校本课程、宣传讲座是很多学校科普垃圾分类知识的主要做法。不少学校还在校内开展垃圾分类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回收垃圾,并给予一定奖励。
太平路小学副校长闫志玮介绍,学校2014年开始使用自主编写的3本生态文明校本教材,这些课程主要在综合实践课上教授,不同年级侧重不同内容,一个学期大概有4周时间介绍环保、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朝阳区北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2016年起开展垃圾分类进课堂活动,学校结合不同学科,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垃圾分类知识。此外,每学期会开设至少两次垃圾分类知识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介绍,各班级平时也会利用班会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学校不仅把垃圾分类带进课堂,孩子们更是在学校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垃圾分类。在太平路小学、灯市口小学,记者看到贴着不同标签的垃圾桶,比如纸制品回收箱、塑料制品回收箱等等。因为具备了一定的垃圾分类的知识,孩子们对如何使用这些垃圾桶也变得非常娴熟。午餐结束后,孩子们将餐盘里的残渣倒进厨余垃圾桶,擦嘴的湿纸巾、餐巾纸等扔进纸制品回收箱,酸奶瓶等则进了塑料制品回收箱。
灯市口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袁日涉告诉记者,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两个垃圾桶,一个用于放置其他垃圾,一个用于收集可回收垃圾。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会卖给回收公司,到了学期末,有的班级一个月能换五六百元。
据介绍,学校会将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卖掉,用于植树养树绿化活动。灯市口小学德育主任刘红联介绍,学校联合附近的公园,组织学生在公园内认养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