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学习故事》与您分享习近平与《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从故事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共产党宣言》,毛泽东看了不下100遍
早在2009年,习近平同志
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读马列、学毛著,要精,
要原原本本地学、仔仔细细地读,
下一番真功夫。
1939年底,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
‘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
《共产党宣言》,
我看了不下100遍,
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
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
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
《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
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
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
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
也都在不同时期反复强调认真研读原著的重要性。”
对于《共产党宣言》的重视,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谈及,
在他眼中,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
‘真经’没念好,
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第一版问世。由于排版疏忽,封面书名《共产党宣言》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
2012年11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当他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
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
妈妈在外面喊着说:
“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
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
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
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
嘴上全是黑墨水。
结果吃错了,
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
把那个墨水给喝了。
但是他浑然不觉啊,
还说,“可甜了可甜了”。
这人是谁呢?
就是陈望道,
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
就是写这本书(翻译《共产党宣言》——编者注)。
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一本《共产党宣言》背后的故事
2017年10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
在参观过程中,
总书记仔细端详了一本《共产党宣言》。
得知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由一位共产党员的父亲藏在儿子的衣冠冢里保存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连称很珍贵,
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
要保存好、利用好,
还问起了那位共产党员。
那位党员叫张人亚,原名守和,字静泉,
是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
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
在这危急关头,
张人亚首先想到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安危。
1927年年底,许久没有回乡的张人亚,
匆匆推开了宁波霞浦的家门。
为了保护好这批党的珍贵资料,
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几番忖度,
终于想出了“衣冠冢”的“苦肉计”,
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
1928年冬,宁波,霞浦镇,
张爵谦从长山岗上下来,
神色哀戚,
他刚把自己的儿子张人亚和儿媳顾玉娥“合葬”在一起。
张静泉衣冠冢的墓碑。图片来自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