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望山秋色风景如画
曾经吟唱《故都的秋》的郁达夫,倘若再见北京的秋,或将诧异于今日的绚烂多彩:
从高空俯瞰,海拔最高的西北山脉,瑰丽的红和苍翠的绿交相辉映,那是漫山红叶与苍松翠柏演绎的秋日交响;
从西北望东南,一条条通衢大道、城市河流两侧,灿烂辉煌的金色与娇艳欲滴的殷红参差映照,那是银杏、白蜡和黄栌、元宝枫的深情唱和;
再往城里去,颜色更多了:公园里五色缤纷的彩叶林,街头绿地里挂着红彤彤果子的海棠,甚至于居民楼下的口袋公园里,也有几株彩叶树,红的红,黄的黄,尽展秋日之美。
这迷人的秋韵,不是北京天生的模样。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沙漫天,到半个世纪后绿满京城,再到今天五彩斑斓,北京从绿到美,背后是首都绿化美化事业随时代演进的步伐。千千万万林业人,用一棵棵树、一朵朵花、一簇簇草作画笔,精心为北京着色。
这色彩会愈加丰富。进入新时代,市园林绿化局正在开展新一轮的“增彩延绿”工程,用高科技手段加持,为北京的“调色板”增加更多颜料、更多色号,不仅晕染秋季,还要扮靓缺绿的冬季、少花的夏季,让“三季有彩,四季常绿”成为北京迷人的景观底色。
从香山红叶到山山红叶
香山公园勤政殿门前的两株元宝枫五彩斑斓
早二十来年,北京人看红叶,特指的就是香山红叶。香山是昔日皇家园林所在地,山上遍植的黄栌,一到深秋变得橙黄、绯红,是京西一大胜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交通尚不发达,不少人家会专门雇一辆车,举家到香山赏红叶,作为秋天的一件赏心乐事。
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香山红叶”的地位仍极难撼动,因为除了这西山一带,北京可以看到大片红叶的山头实在太少了。
“那个年代的绿化造林,首要考虑的是百姓的生活需求和生态建设需求。”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王小平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少得可怜,夏天的泥石流、冬天的流动沙丘,是林业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生态难题。渐渐的,山绿了,林子起来了,接着要考虑百姓的增收问题,种果树,种经济林,为满足农民烧柴的需求,还推广过一阵儿薪炭林。半个世纪过去了,当绿满山川,山区农民相继退牧,转为看山护林的时候,对山林美的提升才渐渐提上日程。
2000年前后,北京市启动了“山山看红叶”工程。在前脸山地带广种红叶,让市民秋季不再潮水般涌向香山。所种的红叶,大部分是北京乡土树种,如黄栌、元宝枫,还有部分金色系彩叶树,如银杏、白蜡等,以及攀援类植物爬山虎等。风景名胜区、民俗村周边,旅游道路两侧种植尤多。
秋天的喇叭沟门原始森林,披上了彩色的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