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省份河南,正好是黄河的“豆腐腰”部位,是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选择在河南郑州召开这次座谈会,党中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为了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事前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座谈会前一天,他走进黄河博物馆,前往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情况。
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总书记凭栏远眺。
黄河,如一条昂首巨龙,劈开青藏山川,穿过高原峡谷,跃壶口、出龙门、闯三门峡,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千百年来,她滋养着流域内亿万人民,也曾肆虐八方、祸害生灵。
眼前的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虽然没有了昔日“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的悲惨景象,但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滚滚东流,对水患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古今治黄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素来“多淤、多决、多徙”,黄河治理成为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
“平时来水少,汛期发大水,不仅含沙量极高,且水沙异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座谈会上,一位来自部委的负责同志连“倒苦水”,也点出了黄河的病症。
黄河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千秋治河”展厅驻足良久。从大禹治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一个朝代接一个朝代,人们孜孜求索,同黄河水患作斗争,甚至寄望于河神祭祀、镇河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