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企业能力建设,依靠政策支持和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1949年之前,我国的民族资本发展了大半个世纪,但始终没有缩小与外国资本的差距,在国内产业中的比重反而不断缩小。新中国成立后,为在资本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发展,我国通过建立公有制来最大程度地集中资源、发挥规模优势。到1958年,我国已建立起了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结构。通过统筹调动资源,我国以比其他国家快得多的速度建立起了一批能够支撑现代化发展的工业企业。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还大力发展了集体企业、社队企业,在体制和资源上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到1978年,集体企业数量达到26.5万个,占我国企业总数的76%,集体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2.3%。
改革开放后,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实行了稳健、务实的所有制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乡镇企业为主力的集体经济比重快速提高,到1996年达到39.4%。非公有制经济占工业的比重也从不到1%增长到1994年的24.9%。从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对国有企业实行了“抓大放小”的调整,159万家乡镇企业中有20万家转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139万家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如今,不少由乡镇企业转制而成的企业成长为我国的龙头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持续增加,到今天与美国不相上下。
重视自主科技能力的发展,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经济基础不断调整科技战略和发展路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就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实现“四化”目标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家组织编制了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了科技人才培育体系,在农业、地质、生物科学、核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成果,并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