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1年前珍贵视频!揭秘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61年前的今天,1958年7月20日,位于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门口,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出厂门。洛阳万人空巷,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中国结束不能制造拖拉机的历史。东方红拖拉机出厂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让它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网红”。
1959年的珍贵影像——《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在那段激情岁月里,东方红拖拉机完成全国60%以上机耕地的作业,“东方红”成为中国农民心目中农业机械化的象征。
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往昔……
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当初36名老八路脱下军装、换上工装,意气风发的样子,我们这些后辈无缘亲眼见到,但他们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却让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富三代’。”
说这段话的人叫杨帆,中国一拖配件仓储的负责人。
2003年大学毕业后,本来准备和同学一起开赴“北上广”的他,在父亲反复鼓动下,最终选择到中国一拖应聘,并且一干就是十多年。
不过,要说起让杨帆真正稳下心神、扎根这里的“初心”,还要从爷爷说起,从他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起的故事说起。
杨帆的爷爷杨一川,是一位老革命,早年参加八路军,打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随大军南下,在河南南阳转入地方建设。
杨一川告诉孩子们,参与筹建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的第一批人中,有刚刚告别战场不久的36名老八路,他们中有的还未卸下腰上的“盒子炮”,就带着一身硝烟味,匆匆赶往洛阳。
1953年,后来的农机部部长,当时任南阳地委书记的杨立功,奉命带领一批干部,前往洛阳筹备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29岁的杨一川就是其中一员,当时他的职务是南阳地委地直机关党委书记。
来到洛阳后,杨一川任一拖首任团委书记,参与了建设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的全过程。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当年连拖拉机都没见过的人们,在一片荒野上,用短短不到3年时间,硬生生建起一座“十里红拖城”。
那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设备简陋、原料不足、生活短缺……当时的建设者没有住房,挖的窑洞不够住,就天当被子地当床,有时候一觉醒来,竟发现不知何时掉进了墓坑。
当时一位一拖工人包含深情的写下这样一首诗:
挥铁锤,热汗流,
我为祖国造铁牛。
三山五岳抬头看,
黄河长江喊加油。
……
一拖职工全力以赴保生产
195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按计划,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要在1958年底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为赶工期,长达半年多时间里,所有工人每天吃住全在厂房里,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次日凌晨1点。
在这种冲天的干劲下,一个个“第一”开始呈现出来。
6月20日,铸铁车间冲天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7月8日,生产出第一台燃油泵。
7月13日,生产出第一台柴油发动机。
在那个“没有专门设备,但有万能工人”的艰苦岁月,杨一川和他的伙伴们,终于迎来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
7月20日,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隆隆驶出厂大门,接受人民群众的欢呼与庆祝。
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出厂门
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到农村
这一天,也成为杨一川经常向孩子们讲述的日子,这台披红挂彩的拖拉机,则是故事的主角。
“那是一个大晴天……”每每回忆起那天的情形,杨老都会满怀深情地对家人说,“一拖是共和国的长子,拖拉机是我们的孩子!”
后来随着工作调动,杨一川去了外地,但离休后,他又回到洛阳。
1996年冬天,已经病重的杨一川,仍执意让儿子用轮椅推着自己,来到一拖开工典礼的奠基石前,轻轻抚摸着石碑,喃喃地说着:“我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多好的名字呀……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展品:毛泽东主席批示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张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批示,批示上写道: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字。各种拖拉机的样式和性能一定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并且一定要是综合利用的;其成本要尽可能降低。
安顺宗回忆父亲安道平为“东方红拖拉机”起名的故事
这份批示的背后,有段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叫安道平。一拖退休干部安顺宗,对父亲的这段故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1958年初,在热火朝天赶工程进度的同时,一拖专门组织工程师编写了一本名为《D·T·54拖拉机》的产品说明书,用于介绍该拖拉机各部件的性能、用途及驾驶、修理和维护保养等知识。
巧的是,这本书刚出版不久,一拖就接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拖拉机型号、名称不可用洋字。”于是,一拖便开始发动全体职工给拖拉机起名字。与此同时,中央有关部委,洛阳市有关单位也都被发动起来,大家纷纷为新中国自己生产的拖拉机取名。
首先是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提名“铁牛”,经过讨论后,一拖职工对该名称不甚满意。
其后洛阳市又给出了“龙门”“白马”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名称,因为洛阳有著名的文物古迹“龙门石窟”和“白马寺”。“白马”的名字提出后,一拖冲压车间的几位工人还曾专门设计了一个“白马”铭牌。这个铭牌中的白马头朝左侧,四蹄奋力飞奔。但是,“白马”“龙门”等名字,也不是洛阳独有的,一拖职工觉得代表不了一拖。
在接下来的有一天,时任一拖厂办副主任的安道平,去和洛阳市有关负责人商谈拖拉机名字的事情,正在他无果而返时,听到厂区内有人高唱陕北民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
东方红!多好的名字呀,既歌颂共产党,又歌颂新中国。于是,这个日后在中国商标史上最为特别的名称,马上获得一拖所有职工的认可,很快也得到了一机部的批准。
农民热烈欢迎东方红拖拉机
从此,“东方红”三个醒目的大红字便出现在所有一拖制造的拖拉机车头上。一拖生产的54型履带式拖拉机终于取了一个响亮的、也是令人骄傲的中国名字。
援建一拖的苏联总专家列布科夫得知这个名字后,激动地回信说:“东方红,多好的名字呀,中国农民就要开着中国自己制造的拖拉机,去迎接太阳了。”
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展品:第一代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
她把拖拉机开上人民币
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以梁军驾驶拖拉机为原型的人民币
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壹元人民币女拖拉机手原型,今年已经90岁的梁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和东方红拖拉机的不解之缘。
1948年,国家从苏联进口拖拉机,并在北安开办拖拉机手训练班,梁军第一个报名,并最终经过严格的考核,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1950年,梁军带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开始垦荒。当时她开的拖拉机,有日本的、英国的、法国的,还有苏联的、德国的,以至于她经常打趣说:“天天开‘联合国’,什么时候能开上中国自己制造的拖拉机啊?”
1959年11月,第一拖拉机厂刚刚投产,就向北大荒运送了第一批13台东方红拖拉机。
时隔六十年,梁军对当年的事情仍历历在目:“当时黑龙江省政府领导找到我,希望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开第一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我一听说拖拉机的牌子是‘东方红’,打心眼里感到亲切,忍不住想象着它的样子。”
在专门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梁军驾驶着东方红拖拉机开在最前面,媒体记者定格了那个瞬间,照片随即红遍中国。
谈到当时的感受,梁军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有了东方红拖拉机,再不用开‘联合国’了。”
梁军第一次驾驶东方红拖拉机
从那时起,梁军就和中国一拖结下不解之缘。1962年春天,她曾专程访问中国一拖,“亲眼看到熟悉的发动机、后桥等零件从生产线上下来,上面有吊车,下面跑着小汽车,厂区那么大,走不到头,跟我50年代去苏联看过的汽车厂差不多,别提多高兴、多自豪了。”
之后,梁军曾多次到一拖参观,1995年,她还到洛阳为第1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剪彩。2005年,梁军被聘为“一拖荣誉职工”,从那以后,梁军介绍自己时都会自豪地说:“我是一拖的荣誉职工,是一拖人。”
1995年10月1日,梁军驾驶第1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
梁军身穿一拖工作服和东方红拖拉机合影
2013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主席与全国劳模同庆“五一”节,共话中国梦。梁军告诉习近平主席,她是中国一拖的荣誉职工,中国一拖的拖拉机现在很先进,不改名、不改姓,还叫“东方红”。她还说,如果再选择一次人生,她还会做一名拖拉机手,为祖国耕耘、拓荒。
200壮士挑出一座工厂
“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厂,是硬生生挑出来的……”这是一拖退休职工刘福生讲述的故事。
一拖运输处装卸队合影
一拖建设初期,有一群硬汉子组成的装卸队,他们的事迹曾轰动全国,其中的代表曾赴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刘福生的父亲刘得仓,就是这支装卸队的一员。
一拖建厂初期,筹备组从开封调来200多人的装卸队,奉命先行来到荒无人烟的一拖建设工地。
那是1954年底,洛阳下着大雪,装卸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涧河西边,接他们的人指着大雪覆盖的荒野说:“这就是一拖的建设工地。”
当时职工和家属住在涧河北的村庄里,附近的涧河上没有桥,冬天河水结冰,就踏冰过河,夏天河水泛滥,就趟着齐腰的水过河。
那时没有机械化装卸设备,所有运来的基建材料、设备,都靠装卸队手抬肩扛从火车上卸下来。由于批量大、时间紧,必须24小时不停地有人卸车。
没有装卸设施、没有安全保护,只有不惜力气的吃苦精神。200斤的大麻袋扛在肩上,沿着晃悠悠的木板,从车厢上走下来,一不小心就会从踏板上连人带包摔下来。
盖厂房、垒围墙需要大量砖块,从外地用火车运来后,就要靠装卸队员们用手一块块卸下来。手套磨破了,手磨破了,有什么工具既能多卸砖,又省力,还避免把手磨破?装卸队长可应龙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制作出砖卡子。一次可以卡五块砖,加快卸货速度又不会磨破手。后来,砖卡子在行业内被广泛推广,成为卸砖的专用工具。
由于车皮紧张不能过期压车,来了货车,就是下大雨也要卸车。一个平板车装60吨砖,5个人要在25分钟内卸完。因为卸完一车,几十分钟后就会又到一车。
装卸队的人吃饭没有准点儿,家属只好拎着饭罐把饭送到铁路货场。大家卸完车顾不上擦汗洗脸,抓紧时间吃饭。遇到雪天,送来的饭冻成冰坨子,没地方热饭,大家就用黢黑的手,抓着饭坨子只管吃。
最苦的是夏天卸煤。烈日炎炎,装卸队的人光着膀子用大铁掀卸煤,煤尘和汗水在脸上、身上构成了一幅幅粉墨画。虽然苦、脏、累,但大家干劲十足,因为厂领导们一下班也来到货运现场,脱了衣服上车,拎着铁掀和大家一起卸煤,这些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一身老八路的作风,一样光着膀子,一样汗流浃背,一样在煤车上用黢黑的手拿着干馍啃。卸完煤,他们也和工人们一样身上、脸上全是煤灰,还幽默风趣地说:我们都变成非洲人了。
这些很多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汉子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怕流血和流汗,就怕一拖建设慢。
一拖运输处装卸队员在工作
60多年来,中国一拖的东方红拖拉机,始终是中国农田耕作的主力军,也始终凝聚着一代代一拖人的“初心”。
短短60多年时间,随着中国一拖的不断转型升级,中国也从一个连人民温饱都不能解决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农机制造和农机使用的第一大国。这背后,正是无数一拖人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践行。
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再到本世纪初的东方红大轮拖,再到如今的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无级变速拖拉机、智能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始终引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技术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农机行业的转型升级。
延伸阅读:
国机集团下属企业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拖”)前身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5年开工建设,1959年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军用越野载重汽车在这里诞生。经过60余年发展,中国一拖已经形成以农业机械为核心,同时经营动力机械、零部件等多元产品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是中国农机工业的重点骨干企业。
内容来源丨国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