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喀什7月18日电(记者杨月张瑞玲王增强)在喀什古城,你一不小心就会步入一个又一个街巷迷宫,每一块砖、每一幢高台民居、每一家小店、每一种纹饰,都雕刻着古老传说,都诉说“新”与“旧”的辩证法。
古老与现代、传承与革新、守护与进取……漫步喀什街头,不同的语言,听见了相同的欢笑;各色的瞳孔,看见了一样的笑容;迥异的舞步,婀娜着相同的喜悦。当我们走进这些“新”与“旧”的故事,触摸到的,是文明传承的密码,是文化交融的智慧,是新一代喀什青年的创造、认同和梦想。
老城民居的“新”与“旧”:尊重的力量
“这是我的房间,以前我们两三个人住一间,现在全家每人一间屋子,一层变成了三层,50平米变成了100平米。你知道吗?当听说我们这危房扩改建的成本由政府来兜底的时候,我以为是做梦,还使劲儿捏了一下自己的胳膊——真疼,看来是真的!”阿力亚·努尔麦麦提在她坐落于喀什古城的新屋里接受了中国青年网记者的采访,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水管墙上挂,解手房顶爬”的旧样子。
阿力亚·努尔麦麦提在她坐落于喀什古城的新屋里接受了中国青年网记者的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瑞玲摄
老式的喀什民居多为高台民居,多为土砖等材料制成,抗震能力极差,改造是当务之急
。但谈何容易?“改造后房子的样子会不会全变了,那还是我们维吾尔族的风格吗?”“我自己家的装修,得我自己说了算!”……
阿力亚·努尔麦麦提说,自己家本来也有类似的担忧,但是,看到“阿凡提驿站”后,就妥妥地放心了。
阿凡提驿站本来也是一户民居,改造设计人员跟房主协商后,了解到他一直有一个把家里打造为阿凡提主题后,就一户一设计地经过几十次修改,把一户高台民居的危房彻底打造成了华丽丽的“阿凡提驿站”,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个阿凡提风格的青年旅社,维吾尔族文化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所有的木雕、石膏雕花、砖雕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保留,于是,从“要我改”到“我要改”,家家户户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改造热潮。
难得的是,改造成砖结构后,施工团队还在民居最外层刷了一层土,让整体民居看上去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芯子”已经加固到完全符合抗震需求了。
“新”与“旧”之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将它们联系起来,这种力量,是尊重。
阿力亚·努尔麦麦提家门外。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
尊重,让友好和善意得以传递。“我家门口的摊位,我们出租出去了,一年有一万五的收入,我们家这个房子也随时可以改成商铺,每天生活在景区里,特别热闹。”阿力亚·努尔麦麦提指着墙上爷爷奶奶的照片笑着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
这是游客给爷爷奶奶拍的,后来还专程洗好寄了过来。爷爷奶奶特别喜欢,把照片挂了起来。采访时,阿力亚·努尔麦麦提家的孩子们里里外外蹦蹦跳跳地欢迎着客人。
当问到不会打扰到休息吗?“不会啊!他们进来拍照没事的,我们也挺开心。”
尊重,让差异成就了喀什的独特气质。不只是新屋里的阿力亚·努尔麦麦提美梦成真,还有成千上万户喀什古城的高台民居被装修一新,2015年,焕然一新的喀什古城成为国家5A级景区,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古城一下子变成了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成为电影《追风筝的人》的主要取景地。原居民满意、游客满意、商户满意,从危楼遍布的迷宫式街巷,到独具特色的古城风情一条街,越来越多喀什青年的笑容中,映照着对尊重的温暖诠释。
服饰设计的“新”与“旧”:自信的力量
一间不足15平米的小店,他靠销售文创产品,每个月竟有4万元的收入。一张深眼窝高鼻梁的英俊的脸,他是地地道道的喀什人,对百年来新疆民族服饰的流变“门儿清”。
他是麦吾兰·图拉克,“90后”维吾尔族青年设计师。
麦吾兰·图拉克,“90后”维吾尔族青年设计师。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