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2019-07-07 19:34:12 北京晚报

原标题: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2周年,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办的“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主题展览于2019年7月7日在抗战馆开幕。展览展出珍贵历史图片210幅,珍贵历史文物240件(套),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广大军民投入抗日斗争,为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主题展览共分“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抗战文化”“以文艺为刀枪吹响抗战号角”“领导文化抗战凝聚民族精神”三个部分,展陈内容丰富,呈现形式活泼新颖。利用科技镜像呈现的多种版本毛泽东著作《新民主主义论》,重点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利用场景复原、可电子触摸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情景,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文艺如何去服务”文艺抗战策略对各界文艺工作者坚持正确文艺创作方向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运用大型场景、视频、壁饰雕刻等方式组合呈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诞生地”景观,生动再现了年仅19岁的曹火星创作脍炙人口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歌曲的过程,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听到这首歌曲后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就了一曲流芳千载的佳作的过程。此外,反映共产党在根据地办报的缩微景观“铅字与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用艺术形式再现了《新华日报》华北版总编辑何云与来访的重庆《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对谈交流的情景,“你们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只是笔杆抗战而已,可是在此地,则是铅字和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

展览介绍了成立于陕北的延安电影团,选播了延安电影团拍摄的《延安和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又称《南泥湾》)等珍贵历史影像。延安电影团在陕甘宁边区和前线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及影像,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共领袖人物、高级将领、根据地军民抗战业绩和经济文化建设的成就。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展览通过文物、历史图片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培养战时人才的情况。重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创设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20多所干部学校,培养出大批政治、军事和文化技术干部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第二部分六个单元,将抗战时期的各种文艺分门别类,形成了六个专题:“新闻报国:铅字与子弹共鸣,笔杆与枪杆齐飞!”“歌曲风云: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曲艺号角:舞台是抗日战场,戏剧是杀敌刀枪!”“画笔刀枪:用颜料铭记历史,用画笔镌刻战争!”“热血文学:人民文艺出硕果,优秀文学呈井喷!”“烽火影像:爱恨仇气势悲宏,家国情义愤填膺!”。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戈,记录民族苦难、唱出民众心声、吹响时代号角,创作了无数富有战斗性的文艺作品,涌现出众多传世经典。

抗战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展览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但重视领导军事抗战,更重视领导文化抗战、凝聚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到火热的抗日斗争中去,到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抗战文化、教育和宣传手段,去唤醒、鼓舞、激励全国民众一致抗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文化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宣传和推动抗战,成为鼓舞中国军民团结御侮、共赴国难、浴血奋战的强大精神动力。

部分文物抢先看

1944年美国纽约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

这是一本1944年在美国纽约出版发行的《新民主主义论》,封面以中国版图为背景,并印有新民主主义论和毛泽东的英文,下面还印有美国共产党总书记白劳德推荐的字样。《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于1940年初发表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开放的视角和客观的理性态度对于现阶段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向战略相持阶段,抗战进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此时的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主兵力的进攻,另一方面对国民党进行诱降,而国民党也消极抗战,主张反对共产党。一时间,抗战的前途变得模糊,一部分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抗战信心大受影响。《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纲领,勾画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提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1939年上海百代公司在印度灌制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

这件展品是1939年上海百代公司在印度灌录的《义勇军进行曲》第二版唱片。《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原名为《反满抗日义勇军进行曲》,此歌谱在1935年5月10日《中华日报》和1935年6月1日《电通画报》第二期上发表。1935年5月初,在吕骥、任光等音乐家的鼓励下,上海电通歌歌队袁牧之、顾梦鹤、郑君里等演职人员演唱了此歌曲,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北京东路780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同年7月,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由百代唱片公司出版。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商运输生产唱片原材料的商船,经常遭到德国海军的袭击,由英国经营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遇到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生产方面。为寻找新的出路,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百代唱片公司将当时销路较好的唱片模板运到英国统治下的印度,继续在加尔各答压制生产。这批唱片模板包含大量的抗战救亡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其中之一。再版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唱片片芯与第一版原版唱片保持一致,只是字体大小略有不同,且下方用英文注明印度制造。百代唱片的这一举措满足了国统区人民和东南亚爱国华侨的需要。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多版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里除了展示解放社、东北新华书店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之外,还展出了该文首次公开发表的报刊,即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于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两个讲话(即“引言”和结论报告)。《讲话》系统地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回答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深刻地阐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把五四以来的革命文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党员和干部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

毛泽东的讲话当时由周昆玉等4人做了速记,随即根据速记稿整理出记录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检验和反复地听取意见,毛泽东请胡乔木整理了一遍,最后,由他自己修改定稿,于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上全文发表。第二天,中共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组织收到这一文章后,尽量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广大的学生群众和文化界知识界的党内外人士中去”。当月,延安解放社即正式出版了单行本,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早的一个版本,人们习惯称之为“解放社本”或“43年本”。该版本为铅印,40页,32开。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发刊词、创刊号)

1938年1月11日,几经周折的《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出版。该报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出版发行,不仅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新闻界一大要事,更是中国共产党争取政治、舆论权利的重要标志。它因宣传我党主张、报道抗战信息,传播进步文化思想,而成为我党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

《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办成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成为我党唤起民众信心,聚集抗日力量,促进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宣传抗战,争取民族生存独立斗争中一个鼓舞前进的号角。它自1938年1月11日公开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9年间共出版3231期,刊载的宣传、报道新闻数以万计,在抗战时期文化界和舆论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四军文艺战士晓河创作的部分歌曲手稿

晓河(1918-2010),原名何同鉴。军旅作曲家。江西上饶人。1938年在新四军黄安青年训练班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新四军。歌曲作品有《罗炳辉射击手》、《进击歌》、《四旅进行曲》、《山是我们开》、《唱功劳》、《勘探队之歌》、《三杯美酒敬亲人》、《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国歌》、《佛得角共和国国歌》,《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等。这里展示的是新四军文艺战士晓河创作的部分歌曲手稿等文献,歌曲手稿有《抗大进行曲》、《劳军》、《参军》、《反法西斯战歌》等,作品均创作于火热的战争年代,来源于晓河在抗日救亡时期的战斗经历和在部队的战斗生活。他创作的这些歌曲都曾是他那个时代的“集合哨”、“冲锋号”,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他那具有浓郁战斗精神的歌曲仍然激励着新时代的军人沿着先辈的足迹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贡献力量。这些珍贵文物后来一直被晓河精心保存并无偿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抗宣二队文物一组(演出节目单、公演的门票及1941年孩子剧团为悼念抗宣二队牺牲队员写给队长何惧等的信)

这组文物由原抗敌宣传队队长何惧之女何碧、副队长谢鼐之子谢庆于2009年捐赠给我馆。

抗宣二队于1938年8月16日在武汉建立,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是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抗日宣传工作的统一战线组织,先后有66名同志在此工作。二队成立后从武汉出发,经长沙到南昌,先后到过5个省、23个县、47个镇、近200个农村进行工作,行程达1万余里。抗宣二队坚持在东南战场战斗了730天,演出了33个剧目,组建了9个青年歌剧团体,培训了4万多士兵、农民、工人、妇女和儿童,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斗志。

展出文物中有抗宣二队演出的节目单和公演的门票,这一张张油印简单的小纸条,呈现出抗宣二队丰富多彩的节目,有话剧、戏剧、歌咏、杂耍、大鼓、小调、歌舞等;还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演出名目,有“慰劳出征将士家属联合公演”,“各界慰劳出征军人家属捐募公演”等。

展出的1941年孩子剧团为悼念抗宣二队牺牲队员写给队长何惧等的信,是一级文物。孩子剧团为第三厅政治部直属剧团,在抗战中为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保留下来的文物很少。此信是原抗宣二队4名队员牺牲后,孩子剧团给抗宣二队队长、副队长的信,表达了痛失四位哥姐的哀痛,继续战斗的决心。信中提到“我们要用孩子们所能出的力量,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体现孩子剧团的儿童们抗日决心及家国情怀。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鲁迅艺术文学院毕业生、八路军第120师《战斗报》社记者丁基烈士的日记

丁基,原名李丁基,陕西兰田人。曾在上海读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被派到八路军120师机关报《战斗报》任编辑记者。1944年9月,他被派往太原外围的第八分区采访,途经岚县时主动参加八路军发起的赤前岭伏击战,持枪向日军冲锋。战后星夜赶写通讯《在敌人门口打击敌人》。第二天在开府山的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殉国。《战斗报》、延安《解放日报》加按语发表了他的遗稿,以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

丁基不断地用记日记的形式,记录部队的迁徙和战斗、百姓的生活及部队的战斗情况,并随时加以报道。这本日记是丁基写作的素材记录,采访记录本,同时又是他学习、生活、思想检查等的记录本。日记是从1940年5月至1944年5月。在日记里,丁基真实的记录了部队的生活,和战友谈心,深刻的检讨和反省自己在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开文艺小组会,探讨怎样写人物。

抗战馆推《为抗战吹响号角》主题展:再现抗战文化与文化抗战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