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2019-04-30 16:33:31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新华社杭州4月29日电记者王俊禄

浙江椒江海门码头向东29海里,大陈岛如一颗明珠,闪耀东海。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1)“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供电所工作人员为岛上居民更新电路(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60多年前,一批青年团员响应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流年中逝去。但人们从未忘记,这座海岛从原本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东海明珠”,背后是一代代垦荒者的奋斗足迹。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2)“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台州星浪海水养殖厂的养殖网(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孤岛新生

“中午吃的笋是从椒江买的。因为海上起了雾,轮船延迟,晚到了两个多小时。”92岁的第一代垦荒队员徐定寿和85岁的老伴周银翠的午饭有些迟。

迷雾之中,高耸的垦荒纪念碑依然清晰可辨。那些芳华岁月和奋斗历程,也随着老人的讲述一一再现。

1955年初,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败退台湾,劫运了海岛居民1万多人,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1956年起,先后5批467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3)“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岛俯瞰(4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往返大陆与海岛,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周银翠说,60多年前,他们撂下年幼的孩子,作为第二批垦荒队员,从温州永嘉毅然奔赴大陈岛。那时乘的还是小木船,海上飘摇6个多小时才到达。

“路不平,灯不明,电话不灵,小船开开停停。”这段顺口溜,让周银翠记忆深刻。垦荒队员们纷纷立下誓言:“有一百条困难,克服一百条;有一千条困难,克服一千条。”

垦荒的道路,异常艰难。队员们要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发展畜牧业。“大家都挑重活干,比如挑大粪最累,男的挑120斤,我能挑100斤,赤着脚一步高一步低,但从不叫苦叫累。”周银翠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4)“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除了条件恶劣,危险还随处可见。当时,岛上布满了国民党部队埋下的地雷,后来用了个不得已的办法:多放养家畜,可引爆地雷。

经过几年苦战,岛上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乳品加工厂、砖瓦厂、五金修配厂等,经济收入总计十多万元。

海岛土壤贫瘠、淡水匮乏,台风肆虐,垦荒队员硬是徒手拓荒,为大陈涂下第一片绿,让海岛慢慢恢复生机。60多年过去,当年种下的松树、柏树已然苍翠盎然。

岛上的467位垦荒队员,也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男女队员还因此喜结良缘。沧海桑田,也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ï¼å£®ä¸½70年·å¥ææ°æ¶ä»£Â·å¾æäºå¨ï¼ï¼5ï¼âä¸æµ·æç âæºç«ä¸åº§âç²¾ç¥ç¯å¡âââ追寻æµæ±å°å·å¤§éå²å¦èç²¾ç¥

台州星浪海水养殖厂的大黄鱼养殖网(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代代传承

岛上最漂亮也是最坚固的房子,是学校。每到大台风来袭,这里还是岛上居民的避灾安置点。

相比而言,一般的民房,都会在瓦片上压上大石头,防止被台风吹跑。

1988年,年仅17岁的翁丽芬到大陈岛教书,一教就是30多年。“我是大陈岛走出去的孩子,这里有我割舍不下的情谊。”翁丽芬说。

学校曾有一个自父亲出海捕鱼遇难后,就再也没有笑过的女孩。翁丽芬很心疼,把孩子叫到家里,擦干净脸,扎起漂亮的小辫,还时不时给她准备些小礼物……在大家的呵护下,女孩的笑容终于被找了回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6)“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台州星浪海水养殖厂的工作人员在捞取受伤的大黄鱼(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由于渔业资源减少,人口大量转产迁移,海岛学生也开始锐减。翁丽芬和老师们开始探索特色教育。从引进开展帆板队文化教育,到配合成立浙江省委党校“红色学府”讲习所大陈岛讲习点、台州大陈岛干部学院等,用学校老师的话说,翁丽芬还在不停地“垦荒”。

入夜,大陈岛星星点点亮起灯光,王海强匆匆出门去检修一处线路。他是老垦荒队员的后代,也是国网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

1987年,19岁的王海强作为“垦二代”回到大陈岛,成为一名电力工人。岛上400来个电线杆,王海强和同事们肩挑背扛、一起栽下的就有200多个。他还设计了“风趋式防缠绕装置”,保护了海岛线路安全,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光明使者”。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7)“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实验学校的学生利用岛上的废弃陶罐作画(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奋斗不止

大陈岛附近海面上,铜合金网“编织”的巨型海上养殖平台十分壮观。

“垦荒精神中,‘开拓创新’是重要的一方面。这种超大型铜网养殖,就是大陈渔民不断开拓创新的智慧结晶。”渔民茅兆正说,大陈渔民先后探索了浅水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铜网围海养殖三次转型升级之路。

如同60多年前年轻队员们登岛垦荒,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海岛又涌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皮肤黝黑的80后王麒,便是其中一位。“现在的大陈岛交通更便捷、环境更整洁,我家民宿所在的梅花湾村整体面貌更是焕然一新,‘伴山居’也就跟着火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8)“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椒江区少体校大陈帆船帆板基地的孩子们在海上训练(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今天的垦荒者中,还有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乡镇干部。大陈镇党委书记倪国正说,镇里群众有什么需要,一个电话上门服务;岛上项目有什么困难,实施全程代办服务;群众在岛外需要办理事项,提供“远程”服务,全面实现了“陆上办事不回岛、岛上办事不出岛、海上渔民不上岛”的便民目标。

构建海岛垦荒精神传承示范点、打造“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岛”“零排放生态美丽岛”……如今的大陈岛,正抢抓湾区建设战略机遇,积极创建全国“现代化海岛建设示范区”。

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表示,今天的大陈岛,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垦荒精神也必将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更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葛景宏 CN081)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