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2019-04-23 14:08:1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石家庄4月22日电 题:“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新华社记者许苏培、范世辉

位于黄淮平原的河北省曲周县,有2000多年的土地盐碱史,是有名的“老碱窝”。46年前,多位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来到曲周,立誓“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

(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1)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如今,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成为高产高效示范田。

“三漏房”安营扎寨

4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人们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辛德惠院士的墓前凭吊。46年前,作为曲周改土治碱事业的先行者,辛教授来到这里,和群众一起挖渠打井,改土治碱。1999年殉职后,应曲周人民的强烈要求,家人将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了曲周。

(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2)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曲周实验站做实验。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响应国家号召,在曲周建立了治碱实验站。他们在曲周最苦最穷、盐碱最重的张庄安营扎寨,住着漏风、漏雨、漏土的“三漏房”,吃着粗高粱拌粗盐粒和干辣椒的饭,立下“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的誓言。

“老师们的土壤、地质和水文等专业知识与农民的经验一结合,立刻就碰撞出了火花,当年就找到了改土治碱的方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

15个春秋过去,曲周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全县粮食单产由1972年的每亩73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每亩237公斤。

(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3)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曲周实验站做实验。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