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专门派少数民族律师担任在少数民族村的法律顾问。”闫佩林说。
群众对村(社区)法律顾问普遍持欢迎态度,对提供的法律服务十分认同。前段时间,苏州通过第三方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测评,群众满意率超过95%。
零距离
法律服务微信群成标配
据了解,村(社区)法律服务微信群,已经成为各地的标配。
通辽市于2018年上半年推行嘎查村(社区)法律顾问微信群,目前已实现2288个嘎查村(社区)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法律顾问全部覆盖,律师、司法所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入驻其中,为基层群众解答法律咨询7320人次。
正因为效果明显,苏州强力推进“法润苏州千万家+法律顾问之家+法润民生”三级微信群建设,于2017年年底便实现村(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全覆盖,微信塔群助力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
徐亦文介绍说,“法润苏州千万家”微信群每天发布法治资讯,通过微信塔群传送至群众手中。村(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提供“团队式”“AB岗”服务,做到应答尽答,发现纠纷隐患、容易激化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正当合法渠道解决问题。
谋发展
着力解决经费保障问题
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经费保障成为各地一致的声音。
苏州明确经费保障标准,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以每年不少于1万元的标准给予每个村(社区)专项经费支持,并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山实行“以案定补”机制,调解纠纷补贴200元至3000元,为村(社区)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服务补贴1000至2000元,开展法治讲座每场补贴200元。
通辽市目前还没有建立补贴机制。典鉴律所主任徐洪波坦言,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典鉴律所每年补贴律师交通费两万元左右,不足部分由律师个人承担,“这项工作要深入持久干好,经费保障需提上日事议程”。闫佩林认同徐洪波的观点:“没有经费保障,完全靠律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工作的开展成效很难长久保持。需要推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纳入地方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