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园交通枢纽集地铁1号线、6号线、S1线等三条轨道交通线路
《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简称《行动计划》)昨日发布,多项举措将带动“三区一厂”的民生福祉。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未来三年,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北师大附中国际部、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苹果园交通枢纽、石景山景观公园、门头沟永定河滨水森林公园等民生项目将相继落户新首钢地区。
“《行动计划》将提高‘三区一厂’的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度,群众获得感也会明显增强。”据市发改委副主任洪继元介绍,新首钢地区将优先推进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基本建成“五横六纵”主干路网。同时,加快北辛安等棚户区改造,显著提升长安街沿线城市景观,改善区域环境品质。此外,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打造以绿为体、蓝绿交织、景观多样的绿色生态空间。公共服务方面,则会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国际化医院、特色学校。
交通
今年开建11号线西段服务冬奥赛场
《行动计划》明确,在建成地铁S1线、6号线西延的基础上,启动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的建设。据悉,今年开工建设的11号线西段主要服务首钢地区和冬奥赛场,从首钢到金安桥,在金安桥可与现有的S1线和6号线接驳。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施卫良表示,未来新首钢地区将规划建设M11、R1、S1三条轨道线,轨道交通750米覆盖率将达到98%,这意味着出门走750米就能到地铁站。同时,规划空中—地面—地下三层次慢行交通网络,慢行网络密度达到13公里/平方公里(不含滨河绿地)。
教育
建十一学校、北师大附中国际部
为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新首钢,《行动计划》提出,将编制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实施规划,其中首钢北区公共服务配套区将规划建设新首钢国际人才社区核心区,东南区建设高品质住宅。为给国际人才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条件,新首钢地区将推进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门急诊医技楼、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研究中心规划建设,以及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北师大附中国际部的建设。
施卫良表示,新首钢地区未来将被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城市活力区。除高品质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和首钢东南区之外,还将规划特色书店、露天音乐会等城市活力节点,塑造城市文化活力和国际化氛围。
生态
长安街西延线打造城市森林公园群
《行动计划》提出,新首钢园区将精心打造大尺度的绿色空间,高水平构建京西绿色生态格局。如首钢南区湿地项目将启动前期工作,丰台区将规划建设卢沟桥国家文化公园,2019年门头沟永定河滨水森林公园建成后,永定河生态带将逐步形成。
新首钢地区最大的“绿带”将出现在长安街西延线两侧。北青报记者从石景山区获悉,长安街西延线将连片打造13个城市森林公园群,整体提升区域景观环境。
据介绍,西长安街城市森林公园群总面积604公顷,整体布局为“一轴两群多园”。“一轴”指西长安街绿轴;“两群”中,东部公园群定位为打造城市森林型公园,西部公园群与永定河滨水景观带一起形成西部的特定生态风貌;“多园”包括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冬奥文化公园、石景山城市森林公园(老山城市休闲公园)、石景山游乐园、松林公园、新安森林公园、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石景山景观公园、永定河滨河景观带等13个公园,其中八个属于东部公园群,五个位于西部公园群。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位于首钢主厂区内的石景山景观公园将完工,建成后将形成面积20.85公顷的绿地。公园与秀池、群明湖水域及永定河山水呼应,构成了京西立体生态体系。加上石景山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内涵,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此外,新首钢地区生态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新安公园,以及松林公园等四个沿线公园将在今年开工建设。
文/本报记者李天际
其它亮点
◎苹果园交通枢纽2021年建成交通方面,2019年建成长安街西延线,2021年建成苹果园交通枢纽。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苹果园交通枢纽集地铁1号线、6号线、S1线等三条轨道交通线路、快速公交、普通公交于一体,包括出租车、换乘停车场、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北辛安棚户区改造今年有望完成棚户区改造方面,今年将启动新首钢地区西北部1603街区、南部南坑地区更新改造,推进广宁村、麻峪村改造,完成北辛安、衙门口棚户区改造,建成首钢二通厂南区棚改定向安置房和铸造厂南区限价房。
◎首钢园区将开展5G试点智慧场景方面,去年10月,首钢园自动驾驶服务示范区建成。据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首钢园此次进驻了包括无人乘用车、无人物流车、无人巡检车、无人售卖车、无人送餐车、无人扫地车共六种类型的无人驾驶车辆,这也是国内目前为止,在封闭园区内开展的最多车型、最多场景的自动驾驶示范运行。此外,首钢园区将加大无线网络覆盖,开展5G试点,实施智慧观赛等体验项目。
◎规划50年暴雨零影响的海绵系统环保方面,首钢将建设C40正气候项目。首钢C40正气候项目占地面积33.81公顷,该项目旨在创建一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近零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纳入C40正气候项目既能减少开发项目本身产生的排放,又通过消除其周边社区的排放量,来抵消项目本身无法减少的剩余排放量,从而实现总体碳排放近零,即“正气候”的效果。文/本报记者李天际蒲长廷
图片制作/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