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月3日电(记者王民)河北献县本斋回族乡马本斋纪念馆广场上的塑像引人注目:一名八路军手持大刀,身跨战马,目视前方……这就是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形象。抗日战争时期,这支以回民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在华北平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当时,冀中地区四五十个县的回族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纷纷组织抗日武装。早年投身奉军、后弃官解甲的马本斋也积极抗日,参加铁血抗日救国团,在津浦路侧应二十九军抗击日寇。后来,马本斋回到家乡——献县东辛庄组织回族青壮年,成立了回民抗日义勇队,在子牙河打击向南进犯的日军。
此时,保定以南地区的回民在共产党员肖秉钧、回族人士刘文正组织下,也成立了回民抗日武装,被晋察冀省委命名为抗日义勇军第九支队。1938年2月,抗日义勇军第九支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3月,马本斋率回民抗日义勇队到河间参加河北游击军,被任命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队长;6月,人民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与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在河间合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
1939年,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1940年5月,回民支队在衡水城北围点打援,伏击日军,大获全胜,此战编入抗日军政大学教科书。7月,在冀中军区政工会议上,回民支队被授予“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托不垮、打不烂的铁军”锦旗,聂荣臻称其为“能征善战的回民支队”。
1940年百团大战,回民支队在宁晋、赵县牵制石家庄之敌,转战沧石路以北,攻打深泽城。日军被回民支队英勇顽强的精神折服,把我阵亡战士埋葬,并树立木碑,上书:回民支队战死者之墓。12月,毛泽东写下“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1年,回民支队转战冀中十分区白洋淀以北,捷报频传。8月,日本侵略军抓走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逼降、诱歼孝子马本斋和他领导的回民支队。深明大义的马母宁死不屈,拒不给儿写劝降信,冲着敌人说:“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军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马母绝食七日,壮烈殉国。马本斋沉痛地劝说请战报仇的战友们,“以大局为重,不要上敌人的圈套。”他写下誓言:“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42年,日军发起空前“扫荡”。回民支队攻打交河、泊头,吸引日军主力向东南转移,受到日伪军包围。回民支队在阜景公路以东的高庄、纪庄发起突围,浴血奋战四个多小时,胜利突破敌人的铁壁合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改编后的回民支队,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野战化较早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
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不惧牺牲,奋勇杀敌,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边区,所向披靡,屡建战功,打得日本侵略军闻风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