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志军(右二)在学校附近的实验林里,带学生查看胡杨的生长情况。有人说,塔大师生的身上总有一股泥土味、羊粪味、牛粪味,这恰恰是群众对他们最高的褒奖。
原标题:胡杨精神 薪火相传
新疆日报讯(记者谢龙摄影报道)“塔里木河呀啊故乡的河,多少回你在梦中流过,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要向你倾诉心中的歌……”《塔里木河》这首传唱了几十年的经典老歌让世人知道了塔里木河。
在塔里木河畔还有一所因传承胡杨精神而声名远扬的学校——塔里木大学,今年其迎来了薪火相传的一甲子。
1958年建校之初,塔里木大学只有19名教师、500多名学生,自然条件恶劣,物质条件匮乏。
没有校舍,自己盖;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教具,自己做。师生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红柳床,黑板挂在树干上,讲义放在膝头上。
60年后,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矗立在塔里木河畔,与依河畔而生的胡杨林遥遥相望。相对于千年胡杨来说,塔里木大学仿似少年,处处充满生机,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2018年12月初,塔里木大学所在地阿拉尔市晴空万里。进入干净整洁的校园,现代感极强的图书馆、体育馆矗立校园之中,今日的塔里木大学已今非昔比。
退休教授闫春雨在塔里木大学工作、生活近60年,培养学生无数,且大部分留疆工作,犹如一棵老胡杨任凭雨打风吹,成就了一片胡杨林。“我这棵‘老树’扎了根,带的这些‘小树’也绿树成荫了,一甲子,没白费。”闫春雨教授欣慰感叹。
法学专业研二学生黄侨,在校学习六年多,已深爱上了这片南疆热土:“我愿意留在南疆,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胡杨的种子非常小,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落在干燥的地面,它就耐心等待雨水的浇灌;如果落在潮湿的地方,当年就能生根发芽。”被塔大学生昵称为“胡杨公主”的李志军教授,经常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白,“我们塔大师生何尝不是一粒胡杨种子,但我们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南疆就是塔大师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赵光辉认为,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本,这个“本”就是服务南疆、服务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初心。2011年毕业的杨顺邦、2012年毕业的齐华玲在当地成家立业,他们和塔里木大学毕业留疆的万千学子一样,以实际行动践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这句话,为兴疆固边贡献着智慧和才干……
塔大虽然距离繁华很远,但却离乡村很近、离各族群众很近。60年,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85%留在新疆,68.5%扎根南疆,内地生52%留在新疆工作。
“天山作笔雪泡茶,兵团的精神传天下,昆仑立碑写校史,戍边育人乐在天涯,薪火传递永驻芳华……”仰望王震将军雕像,耳畔校歌《光荣塔大》回响,这正是一代代学子践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胡杨精神的生动注脚。
塔大建校初期,教职员工制作粉笔等教具(资料图)。
1965年塔大学生在上化学实验课(资料图)。
塔大建校初期,田间就是学生们实习的课堂(资料图)。
2003年12月9日,塔大园林系教授闫春雨(右二)在果园进行现场教学(资料片)。
12月14日,王兰(左)与冯宏祖查看实验结果。夫妇俩均是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从教26年来,培养了近50名硕士生、博士生。
12月15日,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张锐(中)在指导团场职工学习核桃剪枝技术。每年该校6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的“百名专家、千名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塔里木大学师生在今年新落成的图书馆里学习。
12月16日,在阿拉尔市印象蓝泊湾生态观光园,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2012年毕业的齐华玲给游客讲解植物生长知识。
12月15日,在阿拉尔市大漠黑牛养殖示范基地,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011年毕业生杨顺邦在查看牛饲料的品质。
12月14日,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学生在表演诗朗诵《甲子学府胡杨情》。当日,该学院举办以“胡杨精神育栋梁奉献青春建边疆”为主题的文艺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