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精准扶贫走新路(2)

听说村里要招义务解说员,施进兰第一个报了名:“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我就给客人讲我们村的经验,都义务介绍4年多了。”他解说得特卖力,最多一天接待了15拨客人,嗓子都哑了。“不累那是骗人的,但我不腻。现在全村开始奔小康,我干得开心!”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精准扶贫走新路

和施进兰一样,常大叔也实现了改变命运的期盼。他叫常从柱,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村民。

“我们这个地方出了名的穷。气候不行。种瓜果蔬菜之类的,它容易冻。光靠种些土豆、玉米、谷子,一年也就收入个七八千、八九千块钱。”常大叔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但靠天吃饭,他也无可奈何:“前几年,说实话就是一天三顿以土豆为主,都不敢吃饱。有些吃的,还得先紧着孩子们。”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精准扶贫走新路

岚县荒山多、贫困劳动力多,县里组建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造林合作社。2016年,蛤蟆神村退耕还林2240亩坡耕地。村里的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流转这些退耕地20年,种植沙棘。乡亲们编了个顺口溜:“政府花钱买林子,群众造林挣票子。”

“退耕后可以给我们补贴,沙棘树还能给人带来收入,比我们种土豆、种玉米收入要高。我们还能到沙棘基地打工,不用出门了。这都是国家精准扶贫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精准扶贫走新路

常大叔流转了19亩坡地给合作社种沙棘,前5年每亩可以获得150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5年后,退耕还林补助结束,沙棘也进入盛果期。按照目前的价格,每亩利润能达5000元。“这东西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呀!我们每天必须得看看,管理好些,它才长得好,收益才好。守着它,就是守着希望。”

吕梁山区贫困乡的底色正由黄变绿,绿水青山的“含金量”正逐步展现。

湖南的十八洞村山西的蛤蟆神村

两个相隔1500公里的村庄

因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发生了共同的变化

大家回到久别的家乡

摆脱靠天吃饭的束缚

带领全家全村人脱贫致富

群山的底色正由黄变绿

而这沉甸甸的绿色

正是大好河山绿水青山的模样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制作单位:杭州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