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把创新文章写在群众身边——解码中国“农科城”的别样创新密码

2018-12-20 11:34:00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西安12月20日电 题:把创新文章写在群众身边——解码中国“农科城”的别样创新密码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陈晨

陕西杨凌自1997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来,他们长期致力于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路的“国家使命”,把农业技术推广课堂搬到农田里,把论文写在土地上。20多年来,杨凌通过“场站示范”方法,打造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旱区农业创新推广体系,使我国旱区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打通农科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创新,是历史的传承。1929年陕西关中地区遭遇自然灾害,西农大的前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创建时,就“未建系组,先办场站,未开课程,先抓科研”,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雏形。

杨凌示范区成立后不久,西农大与宝鸡市合作,选派了学校28位农业专家,在宝鸡12个县区建起了32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专家大院。西农大校长助理霍学喜说,首席专家直接将新成果带到示范园,通过咨询、培训、指导为当地培养科技骨干和新型农民。

“‘专家大院’建立了一条使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仅在1999至2003年的四年间,‘专家大院’就直接转化科技成果65项,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101个,示范推广新技术55项,带动70万农户累计增收6亿多元。”霍学喜说。

从2004年开始,西农大进一步创新了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方法,中央财政每年2000万预算投入,学校开始在相关产业的主产区内布局示范场站。与“专家大院”不同,“场站示范”方案克服了“专家大院”科研服务范围小、持续发展能力弱、专家学科方向单一、设施条件保障不足难以接纳多学科专家团队长期驻站工作等缺点,优化了杨凌原有的创新基因。

关键词:

相关报道: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