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井胡同,东起嵩祝院西巷,西止景山东街,南与大学夹道相通,北与吉安所左巷、横栅栏胡同相通。清朝时属皇城,因胡同内有一口三个井眼的井得名。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一度成了商业街区,卖纪念品的商店遍布两侧,坐三轮车的游客挤满了胡同……不仅周边居民不堪其扰,更让老北京的韵味蒙尘。
随着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推进,违建被逐一清除、开墙打洞也一一封堵,恢复古都风貌、提升街巷品质成了当务之急。
针对封堵后的街道,去年4月,东城区出台《“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三年内要全面完成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承担了景山街道胡同整治规划设计工作。
“刚接到任务时,我们也犯难。”受聘担任景山街道胡同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后,清华同衡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所长阎照陷入了思考。她说,胡同整治备受社会关注。景山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更加引人注目。有人认为,老城胡同整治虽能快速恢复封堵拆违后的残破立面,但普遍存在只做“面子”而忽略“里子”的现象。许多老城居民也对整治项目普遍没有参与的热情。甚至有人担心即将恢复的“传统风貌”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矛盾,由此产生抵触与质疑情绪。
为了打消居民顾虑,调动各方积极性,阎照及其团队下了一番苦功夫。
谋定而后动。设计师们通过翻阅历史资料和走访调研,充分挖掘街巷文化,了解街道“前世今生”,依托街道特色,结合现状以及相关上位规划要求,从宏观上形成了街巷整治空间结构,为片区内的每条街巷提出功能定位、风貌要求和整治要点。
胡同提升并非孤立进行,而是成片规划,在提升品质的同时,也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规划先行
三眼井胡同被定位为文化生活型胡同,重点塑造居民生活环境和展示胡同文化;与其相连的沙滩后街,则被定位为生活服务型商业街,保留周边居民必需的生活门店,新建综合便民服务体,以满足群众生活的便利。沙滩北街则准备通过留白增绿方式,修建贯通式绿化带。
“反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老城胡同整治类项目的突破点在于保障每一位居民参与选择的权利。”阎照说,景山街道整治项目,一改以往由委托单位直接提供明确任务书,设计单位出图纸,施工方落地实施的方法,形成了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任务书制定的工作模式。
沟通成为项目推进的关键词。
设计师入户沟通
设计阶段,设计师团队在社区工作者、街巷长引导下,挨家挨户询问居民需求及改造意向,阎照说,“我们对建筑要素模式语言进行梳理,形成了门窗备选样式库,通过入户走访,请居民自主选择门窗样式,确认整体设计方案。”也正是这样的面对面沟通,加深了设计师对住户需求的了解,居民们反映的洼地积水、外墙保温隔热等历史遗留问题都成为设计方案关注的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任务书还在根据居民需求不断调整。
设计师为住户提供样式丰富、风格统一的窗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