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缘何如此大?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说,这得益于村里的儒学讲堂,是儒学讲师用故事教育了乡亲们。回忆起当时的讲课情境,庞德海记忆犹新:“当时村里的儒学讲师给村民们上了一堂关于孝道的课。说是古代一个村庄家里老人满七十岁后,就会被送到大山里自生自灭,有位老人被儿子挑进山里,孙子却把扁担捡了回来,还说,等你老了,我也用这条扁担来担你,吓得儿子赶紧将老人背回家……”
庞德海说,很多不孝顺老人的孩子,听了孝道课,脸上都挂不住,开始慢慢改变了对老人的态度。
“尼山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出生地,然而,儒学对于一墙之隔的北东野村村民来说颇有距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法生说,2012年底,他和山东大学的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到这里考察,发现圣人故里伦理状况堪忧,道德失范时有发生。村里老人住的房子被称为老人房,居住条件相对较差。有人不仅不愿意负担父母的生活费,而且每年几十元的新农合都不愿缴。
为了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2013年,赵法生、颜炳罡等学者决定在农村开办儒学讲堂,从孝道入手重建乡村儒学。同年1月16日,第一期“乡村儒学课堂”在这里开课,以颜炳罡、赵法生为代表的专家团队通过事例和道理结合的方式,讲授《论语》《弟子规》《孝经》等经典,每月两次授课,农忙时也不间断。一年下来,举办了20多次,每次开课日,都有三四百人来听。慢慢地,儒学讲堂改变了村子的风气——婆媳纷争的现象已经没有了,以邻为壑乱倒垃圾的少了,孝亲模范越来越多,助人为乐成为村民的新风尚。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曲阜考察,他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