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王瑟
夜色已深,但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乡奥依曼央塔克村精准扶贫“卫星工厂”里,灯光依然通明。厂长茹孜古丽·卡森木正带领着三位工人,在机器前忙碌着。
“这批棉睡衣任务很紧张,交工时间只有半个月,我们不加班加点干不完啊。”这位三个孩子的母亲笑着说。
自2017年10月15日来工厂上班,她就从过去的农民变成了一名产业工人。说起自己身份的转变,她说:“当初村委会开会通知村里要建一个卫星工厂时,许多人都不相信。因为我从小跟着母亲学缝纫,有一点技术,所以就报名参加了。培训进了工厂后,半个月我就被提升为组长,3个月后就当了厂长。”
如今的茹孜古丽·卡森木不仅每月能挣到近2000元的工资,家里也有了巨大的改变:电视、摩托车、新房都有了,孩子也都在学校上学。
“我现在生活很好,没有困难。别人都很羡慕我呢。”茹孜古丽·卡森木骄傲地说道。
在一旁忙着工作的古丽胡玛尔·艾合买提尼亚孜接过话茬说:“过去想打工出不去。家里有老人和孩子,每天要下地干活,还要照顾老人孩子,做饭干家务,看到别人外出当工人挣了钱,做梦都想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工资卡。现在工厂办到了家门口,又能上班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和地里的农活,这样我在这里安心工作能赚更多钱。”
自从到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巴什库木艾日克村的和田好巴郎服装有限公司上班后,该村村民布威阿依夏姆·伊敏尼亚孜也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
“我们主要加工一些总厂分配下来的半成品,工资按计件算,我一个月最少能拿1200元。厂子离家只有几百米路,照顾家人很方便。”布威阿依夏姆·伊敏尼亚孜说。
去年,经洛浦县人社局驻巴什库木艾日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多方协调,和田好巴郎服装有限公司的“卫星工厂”设在了村里。听到这个好消息,布威阿依夏姆·伊敏尼亚孜立刻报了名。
目前,洛浦县已建成各类“卫星工厂”62家,仅服装加工及电子元件加工“卫星工厂”就有32家,吸纳2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有关部门还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到2020年实现“卫星工厂”式的扶贫车间在全县169个贫困村全覆盖,届时可吸纳2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把工厂办到农民的家门口,让这些世世代代的农民转身变成工人,这是和田地区积极落实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部署,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有效措施。最终受益的,是千千万万像茹孜古丽·卡森木这样的农民。
和田地区墨玉县喀尔赛镇库木什库勒村的买买提敏·阿卜杜哈力克,1999年起就在内地从事新疆特色农产品销售。为带动乡亲致富,他2012年联合6名本村农民创建了沙漠绿果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销售额逐年递增。2016年上半年,他又筹集资金200万元,建起了冷藏库、清洗车间、烘干房、包装车间和职工食堂共计1500平方米的厂房,带动附近30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来自贫困家庭的有173人。合作社生产的“枣夹核桃”产品热销河北、上海及新疆市场。
“现在我们的销售订单供不应求,生产车间还要扩大。镇上及时给我们解决了60亩地,给我们合作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买买提敏·阿卜杜哈力克说,“镇上还在努力为合作社申请项目资金,我对合作社的发展信心足足的。”
在和田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职业培训后,到附近的“卫星工厂”上班,从农民变为工人。如今“总部+卫星工厂”的发展模式已遍布和田各地,这些“卫星工厂”帮助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员走出家门入厂门,走向了新生活。
在皮山县安徽工业园海螺门窗型材公司,繁忙运转的生产线旁边,工人们动作熟练地进行着每一道工序,一派火热繁忙的生产景象让人振奋。
“能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每个月可以领到5000元的工资,以前想都不敢想。”大学毕业曾在家待业的贫困户热比娅姆·玉苏普参加培训后,成为安徽省重点产业援疆项目海螺产业园区的一名工人。
在海螺工业园区,有很多像热比娅姆·玉苏普一样的和田姑娘和小伙,告别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过起了城里上班族的生活,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从羡慕别人到被别人羡慕。
安徽省驻新疆援建指挥部指挥长张明介绍说,安徽援疆指挥部引导落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村和社区建设“卫星工厂”或家庭作坊,总部负责培训、派发订单和原料,并统一回收产品,有效调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积极性。
于田县希吾勒乡奥军鲁克村引进的假发产业成了村民们的“梦工厂”,村民不仅有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和固定的收入,而且还学到了新技术,圆了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
由于村里贫困户人口较多,耕地少,又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外出务工受到一定阻力,本村的就业增收存在很大困难。村第一书记为奥军鲁克村招商引进了假发加工制作产业,和田浩林发饰品有限公司帮助开展人员培训工作,保障工厂如期顺利开工。
4名学员经过为期20多天的培训后学成归来,其中一名培训人员艾则孜·托合提肉孜回来后说:“工厂太好了,如今村里建起了‘卫星工厂’,我就可以在家门口上班了。赚钱顾家两不误,还可以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让他们也可以在家门口赚钱,党的政策实在太好了。”
村民日沙来提·买赛地兴奋地说:“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工作机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一定要好好工作,争取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4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