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孟郊写于青年时期离家科考的时候,
而是写在50岁上任溧阳之后,
在经历了漫长分离,
孟郊可以长长久久地陪伴母亲的时候。
视频:专家学者解读释义
诗的前两句,
应该是孟郊脑海中刻骨铭心的一幕场景:
每次当他要离家远行的时候,
在那盏昏黄的灯光之下,
是他老母亲低头一针一线
为他赶制冬衣的那样一个侧影。
这一针一线不仅仅缝制的是一件衣裳,
更是老母亲对远行游子的牵挂和担忧。
岁月流逝,母亲年岁越来越大,
但每当孟郊去参加科举考试,
母亲依旧会一针一针,
给他缝衣服。
针脚尽量密一点,
尽量结实一点,
因为这件衣服,
他要穿好久好久。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节目中,
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点评道,
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
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
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陪伴。
所以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
就像《孝经》所说的那样,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孟郊的《游子吟》和他母亲的故事,
可以说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今天,
70后、80后和90后
都在为工作、为事业奔波忙碌,
但是别忘了,
曾经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
父母需要我们的孝敬和陪伴,
我们要多回家看看。
别忘了,
我们也终会有老去的一天,
也会需要别人的搀扶和帮助。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
只要人人孝敬父母,
尊敬长辈,
那么天下自然就会太平。
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