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三集)国无德不兴(6)

2018-10-11 09:11:12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在他的经典散文名篇《爱莲说》当中也提出来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对于道德、修养的一种培养,其实和屈原的这样一种培养香花、香草的人才理念,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这是从国家,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层面而言,那么具体到每一个家庭,从家庭培养优秀人才的层面而言,我也想举一个比较经典的小故事。

在苏轼小的时候,他的母亲程夫人就经常亲自教苏轼兄弟两个读书。有一天,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在读到东汉的历史的时候,突然情不自禁地长叹了几声。然后苏轼当时正好站在母亲的身边,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假如轼儿也立志,想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你愿意吗?当时程夫人就合上书说,假如你能够立志,做范滂那样的人,那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根据《后汉书·范滂传》的记载,范滂是东汉时期非常清正廉洁的一位名臣,可是他所生活的东汉汉灵帝时期,政治非常黑暗,而且正直的读书人遭到了大肆的屠杀。范滂为了不牵累旁人,决定投案自首。他在和母亲诀别的时候,跟他的母亲这么说,他说儿子不孝,虽然是为了大义去死,死得其所,儿子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但是儿子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从此不能再在母亲的身边奉养母亲了。当时范滂的母亲大义凛然地说,你选择的是和那些历史上真正的名士一样齐名的事情,你的做法是值得尊敬的,哪怕是死,又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所以根据范滂和他的母亲的这一段对话,我们可以推之,苏轼和他的母亲程夫人的一番对答,不仅显示了苏轼从小的志向,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母亲程夫人的气节和智慧。

所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不仅是古代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今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风气依然呼唤着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君子。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