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从个体创新向群体创新转变
“共享经济”为大众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了新思路和发展新方向,创新工场、微软加速器、36氪等孵化器大幅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使每一位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个人都可参与创新,创业主体从小众走向大众。科研人员、高校教师、企业高管、军转干部、医生、大学生等创业者广泛参与,高知识创业者成为主力军。其中,49%的创业者曾是领军企业高管或技术专家,31%具有海外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28%为连续创业者。中关村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累计达到4万名,并呈现出以一批90后创业精英为代表的“21岁现象”,为创新创业阵营注入了新动力。
范围:从墙外创业逐步向墙内外协同创新渗透
持续促进院所创新创业共享和企业创新创业协同,企业、高校、院所的创新通道更为畅通。首都创新券制度有效实施,使得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600余家实验室的研发和实验资源对外开放共享,支撑和促进了小微企业、创业者开展创新活动。持续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在职创办企业、在岗创业、到企业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离岗创业等“六种模式”开展创新创业。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资源整合、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人员引进培养方面有效探索。
层次:从地方创新向央地协同创新转变
北京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发挥央院央所等中央创新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建设,央地协同创新效应不断加大。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装置等一批“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航空发动机、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京落地。国家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有3家落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