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记者梁爽王晶)“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当日历转眼翻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天“团圆”是人们永恒的字眼。在外求学的游子、期盼子女回家的父母、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对亲人相聚的渴望是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最好的诠释,然而因为在外求学和工作需要,很多佳节团圆的日子人们不能回家,这一天,他们“点亮”团圆灯,将浓浓情思寄予其中。
中秋节,团圆夜,今天的祥和更应让我们牢记曾经先烈的付出。
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社区,今年87岁的郑福来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卢沟桥人,家住在卢沟桥西街,他是当时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多年来,老人义务为游客和学校的学生们讲抗战时期的历史。他说,孩子最喜欢听他说抗战故事,他也最爱讲。特别是举家团圆的时刻,郑老常会想到当年的浴血奋战,而倍加感慨和珍惜今日的时光。
“要以史为鉴,强大自己,最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郑老说,这是他对孩子们最大的希望。
9月21日,郑福来老人和他的徒弟卢沟桥文化旅游区讲解员张妍在卢沟桥共祝中秋。(央广网记者彭兆伟摄)
同样,在北京市丰台区康助护养院的薛秀梅阿姨,已经在护养院生活了两年多,“今天,我就在这过中秋节,这里也是我的家。”嘴上说着对护养院的感情,双手还紧紧地握着护养院院长于安安的手。刚刚为几位老人准备好生日会的于安安,满脸笑容,疗养院的老人早已经把这个开朗的80后女孩当做自己的孩子,“子女不在身边,你就是我闺女,和老姐妹一起过节就是团圆。”
丰台区康助护养院内,两位老人已经和院长于安安一起度过了两个中秋。(央广网记者赵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