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周仕兴曹继军颜维琦严圣禾
9月17日,随着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上海正式进入“AI时间”。两天来,来自国内外AI领域的与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主题分享各自的见解,汇集成AI浪潮中的“全球智慧”,携手叩开人工智能的大门。
一名工作人员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示与机器人打乒乓球。新华社发
人工智能没有边界
在人工智能概念诞生60余年后,新一代人工智能早已超越了当初天马行空的幻想,正在深刻改变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改写人类文明。
“当我看到人工智能的时候,我看见的是美好的未来。”图灵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罗杰·瑞迪说,人工智能技术给处于社会“金字塔”底层的30亿人赋能。比如,语音互动的个人助手系统,能帮助世界上很多没有读写能力的文盲、半文盲更好地与外界沟通。他预测,在未来5到10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打造出“守护天使”,替人类完成现今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及早发现可能影响人类安全的突发事件,并发出警告。到2020年,“守护天使”能完成超过80%的人类活动,最终,效率会提高10倍。“人工智能不会征服世界,人工智能可以供每个人使用。”
上海交大学生在展示为视障人士研发的具有导盲功能的眼镜控制系统。新华社发
“并不存在AI这个行业,只有‘AI+’这个行业。AI需要与传统产业合作,这种关系是结合、赋能,而绝不是颠覆。AI的价值是帮助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商汤科技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提出“大爱(AI)无疆”概念。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没有明确的边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实现赋能各大不同行业。
汤晓鸥坦言,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不同的传统行业,和各个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不断提升自己,只有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才能和对手谈判、合作。除了赋能百业,汤晓鸥还指出了“无疆”的另一层含义: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全世界的智慧,全球企业、机构应该加强合作,打通AI学术研究的国界。
“机器会比人类更加聪明,但机器不可能有价值观、有情感。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智慧,而是人类自身的智慧停止增长。”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启发在于,未来的制造将迈入新制造时代,那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完美结合的时代。未来的制造业都是服务业,大部分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但背后的体验和服务却是不能被取代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潘云鹤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走向2.0时代,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协同智能、自主系统智能等五大领域将迎来全新发展。“以往的人工智能将机器人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可机器人的核心是人工智能,而不是外形是否像人。与其制造模拟人的机器人,不如为机械进行智能化升级。”潘云鹤认为,人工智能要发展的是自主智能系统,不是模拟人的行为,而是模拟人的智力。
携手合作是大势所趋
人工智能是一个新技术、新事物,但也应当是一种基本场景,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个关乎全人类的时代命题中,各方都在抢占人工智能的制高点。
“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所引领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而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说,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上海发挥自身优势,制定了明确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造了理想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可谓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创新的赋能者。
合作共赢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主题。大会上,20个全球人工智能创新项目签约落户上海,均是多方合作项目。如徐汇区政府、微软公司和仪电集团合作签署“微软上海研究院暨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长宁区政府和科大讯飞联合成立“科大讯飞(上海)人工智能及脑科学研究院”,杨浦区政府和百度公司合作签署“百度(上海)创新中心”等,这些签约项目遵循上海市AI“人字形”产业规划布局,涉及10个区,覆盖全市60%以上区域。
“上海市政府全力推进智能上海行动,为各方创造了巨大合作空间。人工智能是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对任何一个企业、城市和国家来说,不能拒绝人工智能领域的奥林匹克,更不能闭门造车。”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在人工智能领域即便有竞争,也应该通过“你追我赶”的互相激励、协同创新,共同把人类的认知极限推向“更快、更高、更强”,最终的目的是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
独行快,众行远。科大讯飞创始人、董事长刘庆峰也表示,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非常重要,既要技术合作,也要法律、伦理等层面的合作。
“随着近几年AI技术爆发式的进步,算法、算力和数据之间的良性循环,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变革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并将在未来几十年中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还是如何在现在这个时代趋势下,率先拥抱AI,尽快使自身AI化,赢在起跑线上,为未来提供发展的动力。
校企联盟培养高端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高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本次大会上,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倡议的“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成立,将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携手合作,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影响巨大,而且这一次产业革命可能要有很长的周期,不断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使得社会处于扁平状态。”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提出,大学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建议大学要主动融入社会,开门办学。要主动和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实验室,并让学生参与其中。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深有感触,他们和微软等企业合作,建设了重点实验室,研发了一些人工智能技术。“要把在企业工作的人才引进来做客座教授,刺激学生思维,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平台。”段崇智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林杉也表示,每年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供几十个项目实习机会,实现了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作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重镇,多所高校谋划和布局了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驱动力,第五次产业革命的‘种子’又会在哪里,这是需要大学关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以高校学术联盟的形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当下与未来,具有重要的战略眼光与现实意义。
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认为,人工智能的推进不仅涉及科技,也关系到伦理、人文等社会科学,学校正在布局人工智能多学科教育。学校提出“以类脑智能引领人工智能”,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相关合作。
“对大学来说,要针对人工智能的两个问题提前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认为,第一是降低能耗,第二是计算能力,量子力学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中科大正在构建国家实验室,希望从量子计算着手为人工智能做好未来硬件的准备。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建议,未来哪些岗位会被替代,哪些不会被替代,这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考虑进去。此外,人们的感情沟通是难以被机器替代的,加强道德和伦理教育至关重要。
“我们会进行竞争,但不会关上大门,不会闭门造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校长埃里克·格里姆森建议,在大学之间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交换学生,不同的大学可以共享数据,创造开源的互惠性平台,把一个开源的算法放在一个公共的地方,就能创造出更多的算法,从而实现多方共享共赢。
(光明日报上海9月18日电)
《光明日报》(2018年09月19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