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之路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改革,新的商业形态、商业模式、商业方法不断涌现,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也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遇。9月3日至7日,全国政协社法委和民革中央联合调研组就“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一题赴安徽、浙江两地调研。
这是一个互联网大时代,也是一个社会虚实大融合的时代。任何一个人,只要上网,便可以将信息“一网打尽”。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改革,新的商业形态、商业模式、商业方法不断涌现,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也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保护知识产权的路该如何走?
9月3日至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率全国政协社法委和民革中央联合调研组,就“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一题赴安徽、浙江两地调研。调研过程中记者看到,伴随着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体制改革、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运用,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机制日益完善,成效日益显现。
■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经过多年治理,中国的网络版权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月30日,腾讯研究院副秘书长张钦坤向调研组介绍:过去中国网络产业长期“盗版+广告”的网络运营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正版运营已成为互联网行业主导模式。
“盗版率显著下降,用户付费意识显著提升,付费规模持续增长。”张钦坤举例说,2017年,用户付费规模达3184亿元,在整体市场规模占比已经超过50%,网络版权产业迎来了付费时代。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0.2亿元,迅速增长到2017年的1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