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峰坚守角膜病诊疗已有30个年头。这位眼科“大咖”攻克了困扰眼角膜移植界的“世纪难题”,治疗病人30万,让近3万病人重见光明。“医师需要有别于其他职业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16字精神’正概括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应有的使命担当与价值追求。”姚玉峰说。
进入新时代,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求的提出,让广大医务人员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最近,成都市青羊区草市御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王乐在忙着给社区居民做健康检查。以这种方式庆祝首个医师节,他认为很有意义。
无微不至的服务,让王乐获得了1500余名签约患者的信任。为了方便患者,他不断“升级”自己的名片,在上面印上了服务内容和微信二维码。在同患者建立的微信群里,他有问必答。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基层家庭医生,我们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赢得社区居民的信赖,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王乐说。
“相比于大医、名医,我觉得做一名良医是第一位的,是作为医者的初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说,希望能用自己的德行,身体力行拉近患者和医生的距离,用善举帮助更多的人。
和很多专家一样,刘海鹰每天的医、教、研任务繁重。他平均一年要做约800台手术,晚上11点左右结束是常态。他自己曾动过三次大手术,每天要吃三种降压药,戴着颈托、护腰坚持手术十几个小时。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利用休息时间赴贫困地区开展义诊。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要以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工作环境、人文关怀为抓手,充分调动医师的积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认为,要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强化“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提升医师的职业荣誉感,为他们主动参与医改,更好地服务患者注入强劲动力。
“医师和医务人员是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认为,要重视医师队伍建设和发展,这不仅对构建和营造和谐医患关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为健康中国打好基础。
“从科里许多前辈身上,我看到无私奉献的仁医情怀和高超医术。”32岁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主治医师丁元表示,年轻医生不仅要从前辈们手中接过接力棒,努力提高医技以更好地救治病患,还要向前辈学习优良的医德医风,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坚守医者仁心,以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守护好群众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