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2018-08-17 20:03:1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央广网吴忠8月16日消息(记者田甜)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如果你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你的内心一定是悲凉的,因为那意味着荒芜人烟,意味着生命的绝迹。但当你看到荒漠上的一个个草方格子,一棵棵花棒、柠条,相信你的内心一定是感动的。宁夏地处祖国内陆,三面环沙,常年受到风沙侵袭的威胁,因此,防沙治沙在这里就格外重要。而宁夏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格外令人称赞。

吴忠市盐池县:加强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30年前的宁夏盐池县沙泉湾就是这个样子。沙泉湾地处西北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是典型的戈壁沙漠地区。这里曾经是风沙肆虐、寸草不生,放眼望去,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海。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沙泉湾治理之后的样子。(央广网记者田甜摄)

与30年前不同,2018年8月1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网络媒体宁夏行采访团北线记者们走进沙泉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植被和树木,偶尔还能在这一片绿色中间看到星星点点的粉色小花。这样的改变,都得益于沙泉湾多年的生态治理工作。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沙泉湾绿色植被中点缀着粉色的花朵。(央广网记者田甜摄)

从1993年开始,通过治沙造林、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经过十年间漫长而又艰辛的努力,沙泉湾20万亩黄沙治理完成,沙漠地带主色由“黄”变“绿”,实现了沙漠地带的生态逆转。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沙泉湾种植的新疆杨。(央广网记者田甜摄)

盐池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副局长王增吉在介绍盐池县生态建设重点措施时提出了三点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生态移民与舍饲养殖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盐池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副局长王增吉介绍盐池县防沙治沙工作。(央广网记者田甜摄)

盐池县在总结防沙治沙经验时提出了五点内容:第一,领导的重视和好的政策为防沙治沙的推进提供重要保证;第二,科学技术和因地制宜的措施是防沙治沙成功的重大方略;第三,监管并举和抚育管护是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的可靠路径;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扩大治沙成果,是防沙治沙推动的重要方法;第五,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生态工程建设为防沙治沙提供了重要支撑。

灵武市白芨滩治沙区:“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

8月15日下午,宁夏行采访团北线的记者们又来到了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沙前线”,见证了这里的治沙奇迹。

灵武市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直接受到毛乌素沙地的威胁。白芨滩防沙林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人类与沙漠争夺生存空间的前沿卫士。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四年治沙效果。(央广网记者田甜摄)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53年,现总面积148万亩,地处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60多年来,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的生态安全。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介绍这里的防沙治沙工作。(央广网记者田甜摄)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兴东介绍说:“这里原来没有生命,有了绿色以后,昆虫就有了;昆虫有了,慢慢的一些鸟类就回归了;鸟类有了以后,小动物就有了。所以通过我们的努力,不仅构筑了前沿的固沙体系,而且帮助自然修复了生态系统。”

【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宁夏植绿治沙“人进沙退”保护黄河生态安全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十年治沙效果。(央广网记者田甜摄)

据了解,2000年以后,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改变过去“一季造林、成活在天”的治理模式,运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以草方格固沙技术为核心,通过雨季播撒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等先进技术,使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5%,提升到现在的70%,把沙漠从引黄灌区边缘逼退20多公里。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