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曾说过: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
为官都想当舒服官,那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呢。
这些年来,当干部不自在、不舒服成了新的话题。
翻看习近平任职的履历发现,不舒服是个常态,甚至有时他还会自找不舒服。
在福建任职时,轻装简行,清茶一杯,便饭一餐,是他立下的“规矩”。为了闽东及早摆脱贫困,身材高大的他和随行人员挤在一部老爷车上,上下颠簸,有时下车后都直不起腰。车到不了的地方就步行,暑天里走,雨天里走,走得汗流浃背,脚板起泡。
2000年7月2日那一天,烈日当空,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没打招呼,来到福州苍霞社区棚屋区。当时的街巷,窄得连车子都开不进来,习近平就带着大家下车步行,走得满头是汗。习近平说了他的用意: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在最热的天、这个时候来棚屋区调研吗?在场的领导,有谁,有谁的直系亲戚住在这样的棚屋区里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群众的疾苦,加快棚屋区改造的步伐。”
今天,推荐《人民日报》文章《当干部要习惯“不舒服”》,学习一下“不舒服”中有哪些学问。
这些年来,当干部不自在、不舒服成了新的话题。应该说,这种感受是真实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然而,有的人似乎还没有准备好,总感到有些不适应、不习惯,表现出失落、焦虑和纠结;有的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挺一挺、熬一熬就过去了,工作中推崇起“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的所谓“中间主义”;还有的则觉得自己倒霉不走运,赶上了这么一个当干部“不吃香”的时期,奉行起“干点意思意思,干完没啥意思”的法则,有一种抵触、无奈和逃避情绪。这些想法和表现都是不正确、不妥当的。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得有不舒服的思想准备和长期打算,过不了这一关,就别进这个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