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性定调,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一点,主要是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体现出了在根本问题上的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
其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从实践、理论、民族、时代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再次,强调在当今中国整体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同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做坚决斗争,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必须同各种挑战、困难、风险做艰苦斗争。习近平总书记从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上,既表达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又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应具备的精神状态。
最后,强调在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的进程中,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自信的客观基础,但一些人却在主观上,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缺乏自信。这既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也与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和“意识形态渗透”有关。正是针对一些人在主观上缺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实质,就是要坚守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这里讲的自信,其内涵主要包括心理上的信心和坚守、精神上的信仰和定力。方法论上,在进行纵向比较时不能狂妄自大,要多学习别国的长处;在进行横向比较时不能妄自菲薄,要敢于正视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