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 破解乡村治理的密码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村广阔天地迎来了千载难逢、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当前,一个个乡村正在苏醒、一茬茬乡亲正在回归、一片片乡景正在蝶变、一处处乡风正在改善。中国之声推出系列报道《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今天推出《破解乡村治理的密码》。
“有钱有楼不如有紫南户口”是广东佛山南庄镇紫南村当地人的口头禅。可在11年前,这里却是出了名的“上访村”“脏乱村”。
紫南村村内景色(紫南村村委会供图)
紫南村村内公园(紫南村村委会供图)
村民潘淑冰说,当时村里根本就留不住人。以前这里叫“西伯利亚”,是南庄最落后、最贫穷的一个片区,因为这里太穷了,女生都想嫁出去,想离开这里。
矛盾千千万,班子是关键。2007年村级组织换届前,南庄镇领导经过反复考察,三上贵州,把在当地经商的紫南村能人潘柱升请回了家乡。在选举村党支部书记时,潘柱升的“四不”承诺让村民们吃上了“定心丸”:不在村里租一寸土地、不在村里办一个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戚。
潘柱升提出,要改变紫南,一定要重视“非权力影响力”的培养,村委会的干部不是官,必须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党员和村民。
记者采访紫南村党委书记潘柱升(央广网记者官文清摄)
潘柱升一上任,就强化村级党组织的基层堡垒作用,立规矩、整队伍,依法依规撤换了16个村民小组长。“他们连‘土规’也不清楚,所以这条路很难走。紫南当时很乱,再加上村民对我不信任,我最担心的是这支队伍的素质问题,这才是我如何带领紫南走出困境的关键。”潘柱升说。
在潘柱升的带领下,紫南村党组织恢复了活力,实现从大乱到大治的“蝶变”。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如果说紫南村靠的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那么浙江武义县后陈村则是靠创立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乡村治、百姓安。
后陈村村貌(央广网记者李佳摄)
由于财务不透明,决策不民主,后陈村先后两任村支书因为经济问题被查处。后陈村监委会主任陈玉球回忆,当时干群关系非常紧张,上访不断。
要赢得村民的信任,光靠换人还不够,制度约束才管用。2003年,新任村支书在上级的支持下,创设村财务管理监督小组,从全体村民中选举党员代表一名、村民代表两名,组成独立于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第三方”,行使村务监督权,这也是现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雏形。监委会成员每个月审核一次村里的财务票据,审核通过,盖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公章,才能入账。
记者采访后陈村监委会主任陈玉球(央广网记者尧遥摄)
陈玉球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小到买畚箕、蒸饭柜,大到居家养老食堂开支,都公开上墙、一目了然。现在村里有月报,从2004年开始,每户村民打开电视就能知道村里的财务。
后陈村财务公开上墙(央广网记者李佳摄)
后陈村财务支出可以在数字电视上查看(央广网记者李佳摄)
钱是牢牢管住了,但村干部少干事、不干事也不行。后陈村村支书陈忠武介绍,后陈村监委会的监督范围又从集体资产、村干部报酬、财务收支等,扩大到村庄建设、宅基地管理等领域。
陈忠武说:“我们什么东西都在阳光下操作,对此村民很理解,也很支持。他们现在也看到,村庄以前哪有这么好。”
念好“紧箍咒”,才能得“真经”。制度的完善,监督的力量,实实在在推动了村干部为村民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村集体收入水涨船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后陈村从昔日的“问题村”化身“和谐村”“幸福村”。
短评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治理有效,基层党组织是关键。抓住“关键少数”,引领“最大多数”,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千千万万个乡村才能跟紫南村、后陈村一样,充满活力、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