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口大街再现骆驼巡街的场景。千龙网记者张嘉玉摄
7月底,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中段改造工程完工,石碾子、老马车、古井台以至居民淘汰的铁煤炉,都成了模式口大街上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景观。模式口大街不仅是老舍笔下的“驼铃古道”,门头沟煤炭进京的必经之处,也有望成为京西的品牌商业街。
模式口大街。千龙网记者张嘉玉摄
老舍笔下的“驼铃古道”
模式口大街因盛产磨石而得名,原名磨石口,后取其谐音将磨石口改为模式口。大街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全长1500米,是连接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商路,曾是门头沟煤炭进京的必经之处,清末民初,开明绅士李雅轩在这里养骆驼运煤。
在老舍笔下,北平车夫祥子为了两块钱冒险拉活儿,出了西直门便遇上大兵被抓去,祥子随军队辗转来到磨石口,冒险牵了三匹骆驼逃了出来。这件事情,祥子在睡梦中说胡话说了出来,他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骆驼祥子”。
作为驼铃古道的模式口大街,曾经商贾云集,驼队迤逦而行,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如今,完成中段改造工程的模式口大街,也再现“骆驼巡街”的场景。“看见骆驼特亲切,都挂着大铃铛,骆驼的铃铛声小时候听过。过去都烧煤,媒都得从门头沟运过来,那时候穷没有车,一个骆驼上驮着两个口袋,它们又耐力又耐渴。”在大街上已经生活了70年的毛女士说。
庆春斋,由作家老舍之子舒乙题字。千龙网记者张嘉玉
老街改造焕发新的生机
在模式口大街,坐落着一间由作家老舍之子舒乙题字的庆春斋。屋内陈列老舍和舒乙的作品文章,其中,舒乙的《老舍和石景山》讲述老舍与京西古道的渊源,讲述石景山和模式口的历史文化。
沿街摆放的骆驼石凳。千龙网记者张嘉玉摄
就地取材也成为模式口大街景观建设的主要手段,石碾子、老马车、古井台以至居民淘汰的铁煤炉,在这里都成了富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景观。大街上与“记忆”有关的景观处处可见。沿街摆放9张骆驼造型的石凳,这些骆驼石凳是模式口大街进行架空线入地工程时发现的条石,据推测可能是老路面或老石凳。于是,条石被设计成了石凳,并将“驼铃古道”的元素加入其中,在石凳上加装骆驼靠背,摆放在原位置进行展示。
为了留住模式口村的历史记忆,去年,模式口大街启动老物件征集活动,搜集与模式口村历史文化有关、能够反映模式口发展变迁过程、具有模式口特色的老照片、老物件等。并在今年的主街改造过程中,设立小型“民俗”展览室。
小型“民俗”展览室的橱窗里展示着从居民征集来的老物件。千龙网记者张嘉玉
四年工程重现“京西古道”
2014年,石景山区启动实施模式口大街修缮整治项目,针对当时人口拥挤、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环境脏乱、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落后种种问题,从文物修缮、街区整治、市政改造、文化传承等方面发力,重现“京西古道”风貌。
2015年开始,金顶街街道疏解模式口大街两个大型农贸市场,并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设,新建6800平方米的停车场,将模式口大街改建成为步行街,杜绝行人、车辆混行的情况。石景山区还对大街沿街商铺出租房实行趸租,由专业公司对房屋进行修缮改造,进行统一规划,发展符合定位的产业。
2017年,模式口改造首个试点工程——南小街段修缮完毕,两侧房屋恢复清末民国风格,建设统一的地下管廊,道路上的各类线路、管道全部入地,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石景山区多次举办非遗展示展演、骆驼和花会走街等活动,游客吃着面茶,听着小曲,耍耍太平鼓,看看老民俗,重拾模式口古道热闹美好的旧时光。
如今,模式口大街中段改造完成。今后,古道、古街、建筑、民俗将将是支撑模式口大街的四大历史元素,业态将以非遗传承、老字号、文化演出、茶馆为主,打造模式口品牌商业街。(记者/张嘉玉)
模式口大街民居。千龙网记者张嘉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