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密云暴雨“孤岛”救援纪实:两千村民,一个都不能少
“七天了,终于可以合上眼睡个囫囵觉了。”64岁的饶士军终于松了口气。一周前,也就是7月16日凌晨,北京突发暴雨,密云西北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部分河道发生洪水,15个雨量监测站降雨量超过200毫米,最大降雨量密云西白莲峪319.5毫米,最大雨强出现在密云黄峪口,1小时降雨118.5毫米。
从那天开始,密云区石城镇黄峪口村转山子村民小组组长兼水文观测员饶士军就再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热乎饭。他白天密切关注降雨、定时测量水位线,并向上级汇报;晚上冒着瓢泼大雨挨家挨户通知村民注意安全,帮助转移受困村民。
因为连日在暴雨中奔走,饶士军的双腿和双脚多处受伤,伤口开始化脓;但他仍然一刻不敢懈怠,他更知道自己并非单枪匹马,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不只有村领导和热心党员。
村里唯一的路被冲垮后,为转移受困村民,市公安局出动近600警力,调配了2架直升机赶赴黄峪口村;300多名消防官兵和武警战士们在齐腰的河水中组成人墙,用坚强的臂膀护送村民安全渡河。
一位坐在轮椅上被抬至安置点的老太太,颤抖着握着浑身污泥的救援人员的手,泪流满面,嘴里反复的念叨着:“幸好有你们在。”
夜深雨急有一种关怀叫挨家挨户敲门
7月16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来最大的雨。
截至16日6时,北京市面平均降雨量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4.5毫米,最大降雨量密云张家坟303.4毫米。
受降雨影响,密云白河张家坟水文站流量1300立方米每秒,是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是1972年以来第三大洪水。距离白河20多公里的黄峪口村则出现了最大雨强。
黄峪口村遭遇连日暴雨袭击
黄峪口村位于密云区石城镇东北部的深山里,距密云城区45公里,因村内有明长城黄峪口关的遗址而得名。多年来,村民们零散的分居在长约10公里狭长的山谷内。村里道路曲折,但生态绝佳、风景秀丽。
没有人会料到,这座宁静安逸的小村庄,即将被暴雨袭击,洪水围困,变成一座“孤岛”。
“我今年64岁了,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雨,下得像是瓢在浇、桶在倒一样,我打手电都看不清路。”饶士军心有余悸地说。作为全村唯一一名水文观测员,饶士军警觉起来,16日白天,他增加了测量次数,每隔一两小时就冒着倾盆大雨,用雨量器读取降水量,读取水位尺上的数据,将数据汇总好报送给村干部及相关部门。
16日晚10点20时,村里又开始下雨,20分钟后,雨越下越大。“很多村民依山而居,如果夜间出现泥石流或者山体滑坡,后果不堪设想。”饶士军当机立断,打电话给村领导。很快,村委会决定由饶士军和村妇联主任寒立平一起分工,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民注意安全。热心党员饶士增也主动加入到通知村民的队伍中。
“雨下大了,赶紧开灯,别睡觉了,大伙儿注意安全,家里有危险的赶紧联系村委会转移。”暴雨如注,山路崎岖,这些都无法阻止三人坚定的脚步。身高只有1米5,头发花白、背部佝偻的饶士军,还在泥水中栽了一个跟头。
村内出现多处坍塌
村民刘奶奶回忆说,她和家人有睡觉关手机的习惯。当晚12点,她在睡梦中听到门外一直有急促的敲门声。“刚开始以为在做梦。”刘奶奶说等她起床、穿好衣服,打开院门时,发现饶士军正站在风雨中,提醒她和家人轮流睡觉,注意安全。刘奶奶还没来的及说感谢,浑身湿透的饶士军已消失在风雨中,沿着山坡通知其他村民去了。
“雨太大,村里坡路多,路不好走,再加上好多村民睡的沉听不见敲门声。”直到凌晨4点40分,三个人才通知完毕。
饶士军来不及换身衣服就又跑去测量水位。“雨突然停了,但是水位高至253毫米,猛的让人害怕,而且这时停电了。”饶士军不敢掉以轻心,他和寒立平、饶士增又挨家挨户巡逻检查一遍。
这一遍巡逻结束,天已经亮了。村民家中房屋完好,无人受灾,无需转移。
一口不喝救援队徒步20公里山路送水
但村里通往外界唯一的公路被冲垮了,断电了,食物、饮水等供给也成了大问题。
黄峪口村通往村外的公路被冲垮
村里立刻向镇里汇报,7月17日下午13时,密云石城镇政府向北京市消防总队求援。
北京消防总副队长带领70名消防战士,携带饮用水和食品药品进入黄峪口村。不间断的辛劳奔波让战士们也口渴难耐,一名战士虽随身背着4大桶水,却自己没舍得喝一口,捧起路边的溪水喝了几口继续赶路。
7月17日晚10时30分,消防战士们搭建救援索道,横渡3条湍急河流和6个严重塌方路段,徒步7个多小时,走了20公里山路,成功将240桶共1500升饮用水、食品、药品和防水油毡等应急用品及时运送到黄峪口村。
山路难走,时刻有危险存在,战士们为了加快运输速度,没有携带自我保障饮水和食品。他们大多用绳子穿起4桶五升装的矿泉水挂在身上,双手再提两桶,艰难前进。
已经入伍15年的老兵赵龙说,他和战友们在暴雨中长途跋涉,虽然很累很渴,但都不舍得动用运输的物资。“村里断水断电,缺食少水,本来200多桶水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充裕,我们哪能再喝他们的水。”老赵说。
救援队到达后顾不上休息,又连夜前往集结地。他们只能睡4个多小时,第二天又要前往其他被困村落运送物资。
“救援队的官兵战士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特别辛苦、特别不容易,村里好几位老人和妇女目送他们离去时掉泪了。”一位村民说。
电力部门的救援人员也及时进行抢修,村里恢复了供电。
直升机来了!172名受困村民安全转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雨一直下,所有村干部都加入到夜间巡逻的队伍中。水位越来越高,村里的路出现多处坍塌和积水。有14户38位村民因居住的房屋可能存在危险,被村干部连夜护送到村委会安置下来。
每天长时间在雨水中浸泡,饶士军腿和脚上的伤口开始化脓;村支书为了转移年迈的村民,手机被洪水冲走;热心党员饶士增,忙着照顾村中的孤寡老人,顾不上转移自己的妻儿……这一切的一切,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饶士军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灾情发生后,市委书记蔡奇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救灾;市长陈吉宁亲临现场指挥调度抗洪抢险救援工作,要求全力以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月16日到7月22日早,密云的累积降雨量已达584毫米,黄峪口村的进村道路被完全损毁,山体含水量接近饱和,随时有发生危险的可能。
市公安局高度重视,于7月22日早上启动应急预案,立即调派指挥、消防、警航等专业力量联合密云分局治安、特警、交通、巡警、派出所警力,会同应急、防汛、医疗、教育等部门,对被困人员开展及时解救,对危险路段、村庄进行全面排查和人员疏散,全力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据先行涉水入村的消防武警官兵排查,村中有53人行动不便,包括小孩、70岁以上老人和身患疾病的村民。
消防武警官兵进行救援
本次救援转移,从空中和地面两方面同时进行,武警官兵和消防战士们徒步涉水进村,将无法行走的村民用担架抬出。空中救援由市公安局指挥调配了两架直升机、999急救中心派出两架直升机配合进行,由于村内没有适合的降落地点,村民们通过索降上机。
7月22日下午1时,第一架直升机从溪翁庄镇水库中学起飞,前往石城镇黄峪口村,向村中投放数名抢险官兵和医护人员,同时转移出首批村民。
下午14时40分,首批被转移出的村民母女3人抵达水库中学,包括一个两个月的婴儿。
市局调派两家直升机参与救援
据预报,午后山区还将有雨,为此另一路从地面进入的抢险官兵,与时间赛跑,一些路段由官兵背着老人、孩子前进,在几处被河水冲断的道路处都搭建了索道。
官兵们在齐腰的河水中组成一道人墙,护送转移群众安全渡河。而村外,数量公交车已经集结待命,随时可将群众送往安置点。
救援人员搭建索道转移被困村民
一位坐在轮椅上被安全转移的老太太,用颤抖着的双手握住救援人员的手,泪流满面,嘴里反复的重复着:“谢谢,谢谢,幸好有你们在。”年轻的救援人员回答说:“奶奶,不要谢我们,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
另一位76岁的王奶奶,被救援人员用担架抬出后,激动的不能自己,哽咽的说:“要不是现在这好社会,我们一沟子人都得完。”
民警关心被困村民
一个不少密云三个镇共转移受困村民2200人
密云区民政局副局长白庆杰称,截至7月23日上午发稿前,密云区受灾严重的三个镇共转移受困村民2200人左右,集中安置近900人。
从做出转移决定,密云区教委,公安局,民政局,商务委,溪翁庄镇等部门团结协作,争分夺秒,仅用4个小时时间,就将临时救助点基本布置完毕。各种生活保障物资到位。
该安置点住宿区设在水库中学宿舍楼,可提供房间50个,床位280个,全部配有被褥、电扇、暖水瓶、杯子、花露水等生活必需品。餐厅、卫生室、洗浴室等设施齐备,餐饮、医疗卫生等准备就位。
截至7月22日21时30分,黄峪口村最后一批村民被陆路救援人员成功解救,172名被困村民全部安全脱险,最大的是87岁的老人,最小的是一名2个月大的婴儿。其中,警用直升机共起降12架次、转运被困村民6名,消防官兵担架抬出31人。目前,人员搜救工作全部结束。
“在安置点的群众预计他们将在水库中学生活一周,届时再根据具体情况送他们回家。”密云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另据了解,市公安局此次共出动近600名警力、连续奋战14余小时实施救援。下一步,市公安局将继续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协助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对受灾区域环境进行治理恢复,对治安、交通秩序进行维护等后续工作。
饶士军腿脚上的伤开始慢慢恢复
“政府救援及时,没有落下一位村民,也没有让一位村民受伤。村民们都非常感激。我想为政府及所有救援人员点个大大的赞。”饶士军欣慰的说,他和家人也得到妥善安置,化脓的伤口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下开始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