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项甚至具体到数字的倡议型内容经会议讨论,最终成为这份地方青年规划的一大亮点:“引导工作在异地的青年每周至少‘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工作在同城青年每周至少‘陪父母吃一顿饭’,参加工作的青年每月至少‘给父母200元零花钱’等孝老实践活动,将在青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
一点点撬动,一点点回归青年本位,如今回忆规划出台过程,宋华英感触颇深:“可以说这是让我们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对青年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的过程,是团组织在改革过程中一点点深入青年、了解青年、感知青年的过程,也是我们改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工作光荣感和使命感的过程。”
同样秉持青年为本的理念,团天津市委从起草第一天起,便提出“开门办规划”。在调研阶段,先后召开各界青年座谈会、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后,依托网络平台征集意见建议4000余条,将其整理归类加以吸收。
与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相比,2017年底出台的《天津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新增了“青年与互联网”“青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两项地方具体规划,团十八大代表、团天津市委书记王峰将这两项新内容概括为“天津特色”,而灵感则来自上述4000余条意见建议。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青年大量在网,青年之间的社交除工作、亲情外有意义的社交几乎很少,这个阵地共青团必须高度重视,同时一定要主动去占领。”王峰介绍。
“青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被写入规划半年后,相关行动已经落地。如今,由京津冀三地团委合作打造的京津冀青年企业家论坛和中国家风青年论坛正吸引越来越多青年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