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建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揭开首都发展新篇章

2018-06-22 14:53:22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来源标题:建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千年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崛起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聚焦众人目光。

2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进行网上公告,将于26日启动现场公告。以规划为蓝图,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做出示范。

运河蜿蜒流淌、古城伴水而生,一幅端正大气、古今同辉、人文荟萃的理想画卷正徐徐展开,描绘美好家园。

“三个示范区”——明确战略定位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不仅要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处理好和通州区核心与拓展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和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

去年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将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奠定新时代千年之城的坚实基础。

对于城市副中心的规模与结构,规划提出,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亿平方米以内。

规划还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约9平方公里的战略留白地区,将为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技术变革、重大项目留出弹性发展空间。

“三大功能”——强化服务保障

承接中心城区40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

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规划提出城市副中心将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城市副中心将承接中心城区40至50万常住人口疏解。

交通、职住、环境……居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将在规划中找到答案。

依托水网、绿网、路网,城市副中心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此外,规划还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一条设施服务环,整合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有机串联组团和家园,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每个街区都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医疗、休闲等需求,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受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

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这是城市副中心规划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绿色出行方面,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在职住平衡方面,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在环境治理方面,建立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以上。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水生态系统基本恢复。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中多次出现高质量发展相关提法,对于城市发展质量高度重视。规划提出生态建设、绿色出行、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一系列规划指标,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轴”——构建空间结构

公园绿地500米半径覆盖率100%

荡舟运河上,漫步森林中。规划在2016年开展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基础上,以“一带、一轴”为统领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组织城市功能布局。并着重提出,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将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作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

所谓“一带”,是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而“一轴”,是依托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规划全面增加绿色空间总量,实现森林入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

同时,城市副中心将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多级绿色空间系统,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大尺度绿化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

老北京市民常说一句话:“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作为北京的水路大动脉,大运河促进了京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积淀。规划提出,要保护并利用好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故事,构筑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充分展现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城市设计是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在通州古城,三庙一塔的历史景观将被完整保护,展现“绿心环翠承古韵,一支塔影认通州”的新时代城市画卷,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

城市副中心划定了基准高度管控区,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通透疏朗的城市高度秩序。建设低密度城区,加强建筑规模整体管控,划定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强度分区。加强对建筑风貌、城市色彩、第五立面与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全域全要素管控,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在长安街东延长线上,城市副中心将打造规整有序、端正大气的畿辅门户形象,塑造京华风范、运河风韵、人文风采、时代风尚的城市风貌。

专家解读

●施卫良(北京市规划国土委总规划师兼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突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突出高质量发展,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突出绿色生态的理念,构建副中心质量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此次控规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在规划当中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融合在一起,通过规划刚性管控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综合协调。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与标准构建,突出建筑风貌、生态环境、公共空间的管控,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体现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力求通过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有效疏解和承接中心城的人口和功能,保障首都功能的有效实施。

规划建设好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通过对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有效承接和紧密对接,保障首都功能的实现,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局面。处理好和通州区的核心与拓展关系,通过全区的功能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融,实现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处理好和北京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和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使副中心成为东部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发展的枢纽节点,实现以点带面、区域协同、区域共进。

●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全要素、全系统规划设计城市副中心

这次的城市副中心规划,是从中央的高度,根据21世纪的眼光,根据中华文化的传承,根据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也更加根据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转型,坚持高点定位所做的规划,我觉得这是在全国那么多年历史过程中最新的一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集全球智慧,开展了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总体城市设计及6个重点地区城市设计的方案征集,然后再通过优胜方案做进一步整合,往下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技术层面上,做了全要素、全系统的规划设计。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觉得应该能够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而且能够很好地实现中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提出的,也是全国人民所期待的高标准要求。

●吴志强(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职、住、医、教、休、商业六元平衡

在人民生活组织上,我们北京老城的很大问题就是把功能拉得太开了。你去看看这些在金融街工作的人都在哪里生活,就会知道整个城市交通为什么变成这样,一个人的居住点和工作点拉得太开了。所以这次整个城市副中心规划提出了家园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阶段,要把职住平衡与它结合在一起。

这次规划提出了六元平衡,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过去只能说到职住平衡,而这次通过大数据模拟,把职、住、医、教、休、商业服务这六元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进行最大可能的提供。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灭掉了大都市无谓的每天来往交通,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

我因为在这里工作,可以在这附近就找到我所匹配的住宅,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的一种新的选择的可能,在规划上已经把六元做了大规模平衡。这将对未来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历史性影响。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