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2018-05-23 08:12:1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关键期”是对当前所处历史阶段做出的认识定位;“攻坚期”说明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社会正处于艰难协调发展的状况中。攻坚期同时也是重大机遇的“窗口期”,表明我们在这一阶段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这里所说的“条件”是什么?常纪文说,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是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特定历史机遇。

因此,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在关口和困难面前不放松、加油干。

这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美丽中国”建设蓝图: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这是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联结历史与现实,我们看到,中国正在经历最大规模、最为深刻的生态文明变革,中国社会正在向生态文明社会全面转型。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论”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宗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论”,体现出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习近平始终强调,“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2018年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指出:“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产品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着眼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