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胡同行摄三十年

2018-04-13 09:13:29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大栅栏西街 贾勇摄于1995年

大栅栏西街贾勇摄于1995年

虽然积累了大量的照片,但每每遇到办展或参展,追求完美的贾勇都会挑灯夜战,从自己的佳作中精选出精品送展。贾勇供图

虽然积累了大量的照片,但每每遇到办展或参展,追求完美的贾勇都会挑灯夜战,从自己的佳作中精选出精品送展。贾勇供图

文/摄本报记者方非

走进大栅栏西边的观音寺街天海老北京餐厅,最吸引人的不是香气扑鼻的京味吃食,而是满墙手工放制的黑白老照片。“这是当初的珠市口大街,珠市口电影院,我已记不得曾在这儿看过多少场电影,可惜现在永远看不了了。”老板贾勇说,这些老照片都是他三十多年来走街串巷拍摄的,累积起来有近十万张。

贾勇,一位粗粗壮壮的北京“爷”,从1963年起生活在大栅栏西街,与摄影结缘源于从小耳濡目染。“小时候我们家对面就是首都照相馆的车间,旁边不远处是大北照相馆的职工宿舍,那时候,大栅栏商业街里干"照相"的多了。”六七岁的贾勇就经常往照相馆车间里跑,看人家怎么干活。有时还能讨些没曝过光的边角相纸,用黑纸包着回家自己洗着玩。“攒一个暗房,镜框摘下来把玻璃放在鞋盒子上,用黑纸弄一小方块,把底片放上,相纸压上,鞋盒子掏个窟窿,把家里的灯泡拉下来、塞进去,一拽灯绳儿,咔嚓咔嚓,曝光。然后放在我家吃饭的大碗里,买点显影液一泡,贴在窗户上晾干,成了。”

22岁的贾勇从北京市体委举重队退役,被分配到北京珐琅厂上班,买了第一台相机,海鸥205,从此走上了摄影之路。

贾勇刚开始学的时候报了个摄影培训班,老师对他说:“别瞎拍,找一个主题拍,选你最熟悉的。”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城市高楼崛起,胡同和老城面临消失和改变,对胡同深有感情的他选了从小长大的胡同,一拍就是三十多年。

“这是84年的云居胡同,那时结婚在院子里做饭,搭几张桌子、板子就开席办喜事”、“这是92年的培智胡同,那时夏天没空调,门廊里的过堂风最凉快”……老街坊们的生活变化、街巷胡同的变迁发展,都被贾勇一一囊括进他的镜头。

光阴荏苒三十余年,国家发展登上了现代化快车,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许多老街坊告别大杂院搬进新楼房,贾勇还坚守在老宅子里。亲眼目睹着煤市街拓宽能跑公交了、前门大街换脸又改步行街了、西河沿里盖了个北京坊、恢复古河道建起三里河公园……

很多老的胡同渐渐消失了,那些记录老北京街景、老北京历史、老北京人生活的影像尤显珍贵。觉得自己身负使命的贾勇,一直坚持用富含层次感的胶片拍摄,而且都是黑白的,他说这样才有历史感。

为让更多人了解北京的历史,贾勇从2012年开始策划和组织“我爱北京”大栅栏国际摄影展,至今已经办了十几期,并得到政府专项支持,在影展上展出自己和外国摄影师朋友拍摄的今昔对比照片,也有一些机构邀请贾勇去国外办北京胡同摄影展览,“很多外国人非常热爱北京的胡同,热爱北京独具特色的生活和文化,关注北京的变迁,并参与到拍摄记录中来,我作为北京人更是责无旁贷!北京几乎每十年就要有一个大的变化,我有义务记录下它的变化过程,作为历史留给后人。”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键词:胡同行摄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