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新时代,北京时间加速奔跑

2018-04-12 14:04:07  北京时间    参与评论()人

2018年4月12日,北京时间上线两周年的日子。

两年前的今天,伴随着北京新媒体集团及其所属的北京时间新闻媒体有限公司、北京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北京时间”这一具有鲜明时间刻度的名词给自己命名的平台级新媒体从此成为移动互联时代一支突破媒体转型固有框架的新锐力量进入媒体同行和广大用户的视野,并以自身不断超越的勇气和对方向高度自信的定力向着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竞发!

在历史的大尺度上看,时间加速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物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空间上的时间都在大大缩短。

深刻把握时代脉搏的北京时间,过去的两年,与这个时代一起,加速奔跑着……

根基:体制机制创新为加速实现媒体转型目标铺平道路

正如汤因比所说,人类历史就是在挑战与应战的交错中不断前进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转型与技术进步均以加速度向前的时候,任何有历史责任感的媒体都必然选择直面挑战并积极应战,直到成功走出困境,面对下一个挑战。

北京新媒体集团是作为党媒国企进入新媒体竞争领域的。见到过太多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尝试,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也同样不可能在舆论场中赢得话语权竞争的制高点。于是,刚刚从北京电视台剥离转制的北京新媒体集团按照北京市“一个平台、多点突破”的媒体融合发展思路,汇集全市主流媒体资源,积极建设全新体制依托的新型主流媒体:依托北京广播电视台及市属主流媒体强大的内容资源,通过与奇虎360在技术和渠道层面的深度合作,发挥传统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强势平台各自优势,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以强大的流量助推新闻传播。这一全新模式,在两年的运转过程中,显现出活力和优势,取得了重要成果,被业内认为是一种开创性、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媒体转型模式。

「北京时间」诞生于体制创新,成长于机制创新。在坚守新型主流媒体责任边界的前提下,北京时间鼓励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的创新,鼓励一切形式的创新,更鼓励不同团队间的协同创新。可以说,「北京时间」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与时代需求对接,不断加速。两年来,「北京时间」在重大主题和重大事件报道中以创新的手段推进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在突发事件中以清醒的价值立场引导舆论,在重大社会话题报道中以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设置公共议题,在社会影响力构建中以垂直领域的拓展形成传播深度,在传播工具选择上,与时俱进,敢于在行业内开风气之先,初步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如今,「北京时间」网站日均独立访客人数(UV)已超过6000万,页面日均浏览量(PV)也已超过4亿,稳居中国新闻网站最前列。

借势:将“风口”级应用开创性转化为影响力提升加速器

「北京时间」以新型主流媒体的责任自觉,不断创新重大主题、重大事件报道模式,全景直播与新闻短视频成为「北京时间」具有显著识别度的内容风格,24小时直播频道成为网络空间另类却富有生命力的内容集聚平台。同时,「北京时间」以不断加速的手段创新保持与新媒体技术迭代的同步,利用数据可视化、海内外内容云聚合、微博短视频、H5集纳等新手段进一步赢取用户的喜爱和市场竞争的先机。


(一)24小时直播频道开创了互联网陪伴式新闻体验模式

作为全网唯一一个24小时不间断互联网新闻资讯直播频道,形成了全新的互联网大时段直播新闻内容聚合,开创了陪伴式的新闻体验模式。以独立IP形式打造24小时「时间新闻室」。

永不停歇的「时间新闻室」,是新闻编辑室,是新闻演播室,也是直播信号导播间。每天超过1000场直播信号和全世界正在发生的新闻,不间断地随时切换播出。每时每刻「北京时间」使用大数据梳理正在发生的热点新闻,并逐条线性地呈现给全网用户。将海量新闻事件梳理得简明扼要,让用户在信息过载时代获得意义地图。“时间新闻室”通过展示新闻梳理的过程,呈现「北京时间」媒体观点,超越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概念之争。


(二)开创了多视角立体化报道重大事件和主题的全景直播模式。

2016年9月,在举世瞩目的G20峰会的报道中,「北京时间」联合中青报,将全景直播报道手段运用到极致,在原创报道量、直播量、流量和用户互动量等多个指标上刷新了同类报道的记录。这一结果被传媒界权威专家喻国明先生称为移动新视频直播平台从传播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的标志性事件。而「北京时间」在此次报道中首创的突破传媒想象空间、以多点同步直播为特征的多视角、立体化全景直播,成为传媒业界公认的一种现象级报道模式。

在此后的重大主题和重大事件报道中,全景直播成为标准配置。2017年年初的《跨越2016》大型直播报道、每年的北京“两会”和全国“两会”,再到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北京时间」一次次突破内容生产极限,不断打破直播场次和直播时长的记录。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报道期间,「北京时间」一方面开创性地推出史上最长的中欧班列100小时慢直播,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信息量、饱满的历史感激发了众多网友的穿越热情;同时,开创性推出用大历史观构建的《跨越时空的对话》72小时大直播,突破演播室连续直播的记录,为用户呈现一场传播史上不间断直播时间最长、信息密度最高的直播报道;更进一步,开创性地推出全景记录态的长时段大历史事件报道模式,将重点时段报道与前期预热报道无缝对接,形成跨度达一个月之久的多层次、多形态、多地点的全景报道。

(三)开创了系列新闻短视频矩阵化传播的新模式。

新闻短视频的发力和突破则是2017年以来「北京时间」在内容生产方面最具与时俱进品质的选择。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小人物的暖心瞬间、大事件的精彩一刻、国际场景的波诡云谲、灾难现场的扣人心弦,「北京时间」发布的短视频中应有尽有。

特别是在十九大报道中,「北京时间」创造性地将适合碎片化传播的短视频以矩阵化方式配合,形成流动的整体感,从而承担起恢弘主题的承载重任。按照“喜迎十九大”、“聆听十九大”和“学习贯彻十九大”三个阶段相互衔接,递进发展的节奏,「北京时间」探索策划了15个系列多种类、多模式、多主题的短视频,既有微电影叙事式、精品纪录片式短视频,也有记者手记式、人物内心独白式短视频,还有新闻现场纪录式、场景+群像心语式短视频,各类短视频多重呼应,形成全方位报道十九大的短视频矩阵。微电影叙事式系列短视频《祖国力MAX》以海外视角呈现中国崛起,纪录片式系列短视频《时间故事,中国力量》则以纪录片方式呈现普通中国人心中“中国强则我强”的切身感受,而新闻现场纪录式系列短视频《在北京遇见诗与远方》诗意呈现疏解整治促提升效果……

可以说,因为「北京时间」新闻短视频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众多网络平台热衷娱乐八卦、鸡毛蒜皮内容传播偏向的对冲,为网上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贡献了力量。

(四)开创了多家媒体联合传播矩阵模式,为主流价值网络全覆盖探索新路。

北京时间作为新型主流媒体,在主流价值传播中主动充当高品质内容的信息源和传播窗口,在充分发挥自身平台力量的同时,联合微博、爱奇艺、腾讯、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等多家平台,把优质的内容形成矩阵式传播格局,让主流价值传播速度更快、覆盖更广。以今年的全国“两会”为例,北京时间共发起各类直播42场,并精心制作“阳春三月看北京”、“代表委员的北京时间”、“外国朋友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两会”等系列短视频,在传播矩阵的助推下,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而全国政协委员方来英、冯远征、霍启刚、王小川和作家“唐家三少”张威等在北京时间直播间的访谈直播,在“新时代直播矩阵”强大传播优势推动下,在今日头条、爱奇艺、一直播等多家互联网直播平台上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网友前来围观点赞。

(五)开创性地运用数据可视化、H5页面等新锐表达手段传播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

「北京时间」在传播手段创新方面的努力并没止步于新闻直播与短视频的娴熟运用。数据可视化新闻、海内外内容云聚合、H5页面新闻、微博微信平台的社交化传播,「北京时间」的新闻传播手段和呈现方式不断丰富。

两年来,「北京时间」在各类重大报道中,系统策划数据可视化报道系列,生产了多组用户喜闻乐见的“图说”新闻。北京“两会”、全国“两会”,特别是十九大报道期间,「北京时间」将几年来北京和全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百姓生活的诸多改善,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通过生动的可视化方式加以呈现,让用户一目了然,取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而在十九大召开前,「北京时间」联合海外20多家华文媒体精心策划并独立制作的短视频《超燃!这一刻,只想说“我爱你,中国!”》,首创海内外媒体内容云聚合的报道方式,给网民留下了既有地理开阔度又有时间纵深感的强烈印象,同时也为淹没在碎片化信息中的网民们,提供了具有整体感的信息地图。

同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时间」还开创了短视频内容H5页面集聚传播模式,实现碎片化工具传播深刻主题的重大突破。微信对话体H5“报告应该这样听!全是干货句句走心”、群聊体H5“北京时间喊你加入两会群聊”、聚合体H5“京非昔比!一起来看最美北京”等创意H5让用户以别样的方式看两会,深受代表委员和广大用户的喜爱。

尺度:专业标准让加速奔跑的北京时间始终保持应有的品质和格局

「北京时间」作为一家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影响力建构平台的新型主流媒体,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传统,重大事件绝不缺位,在全景直播、新闻短视频领域努力树立行业标准。以新手段争时效,以专业性保品质,不断提升平台级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确保在加速奋进时走在正确的路上。

「北京时间」用近于严苛的专业尺度努力为新闻直播定立标准,作为一家以专业性原创内容新闻直播和视频为主打的互联网资讯平台,「北京时间」将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能力与新媒体平台渠道与技术力量相结合,每天发布新闻资讯超过10万条,发起直播接近300场。

当人们普遍认为网络短视频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的时候,「北京时间」坚持专业的制作水准,为用户提供广电级专业制作有足够信息量的高密度新闻短视频。

唯有第一现场的直接呈现,才是媒体责任的真正落地: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北京时间」总是在第一时间以新型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加以报道。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北京时间」立即启动紧急报道机制,在特派记者前往一线的同时,后方记者组成联动团队,来自一线的系列直播与短视频在众多网络传言中为用户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同时,前后方配合,形成了多篇有情景、有分析、有故事也有温情的独家稿件,其中《九寨沟地震生死24小时纪实:人生中难以磨灭的一笔》、《独家对话|川大教授:九寨沟景观半年可自然恢复》等更是深受用户关注,并被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在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报道中,「北京时间」更是自觉承担起释疑解惑者的角色,用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在政府和公众之间架设理解的桥梁,引导公众准确理解重大决策对社会总体福利的提升。2017年4月北京市新医改方案全面实施时,「北京时间」充分发挥跨屏传播、多媒体形态的优势,多路记者深入医疗卫生一线,对医改方案的策划者、医院的管理者、诊疗一线的医生护士、正在求医的患者以及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多点发起、多重视角的采访直播报道,当天就发了30多条图文、直播和视频,其中,全景报道《直击医改首日:多家医院枕戈待旦迎接历史性时刻》、《记录北京医改全景24小时》,点击量均达到40多万,并被各大门户和主流媒体网站转载,既为北京市新医改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有效地提升了「北京时间」的公共影响力。

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北京时间」同样不缺位,不失声,将国际重大新闻事件以最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手段加以处理,形成网络平台上独具风格的内容产品。无论是特朗普上任前后的话题不断,还是朴槿惠遭弹劾之后的悲情时分;无论是英国首相“梅姨”的临危受命,还是法国新首相的爱情传奇;无论是伦敦大火的无情,还是巴黎恐袭的残暴……「北京时间」平台上都有最贴近网民期待的内容呈现,因此也培养了一批「北京时间」风格国际新闻报道的“忠实粉”。

渗透:以云中央厨房构建为核心加速拓展融合创新实践场景

「北京时间」既是新媒体生态的原居民,也是新媒体生态下传播手段创新的实践者和探路者。自上线以来,「北京时间」以“云中央厨房”的构建为核心突破点,以互联网开放共享逻辑积极探索台网融合、多形态媒体融合、跨境媒体融合,为主流价值传播拓展实验空间和施展场景。

(一)构建云中央厨房,为媒体融合奠定数据交换轴心

「北京时间」作为一家新型主流媒体,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以开放、共享、互动的互联网思维,以「北京时间」大编辑部为核心,联手战略合作媒体和云媒体,形成以超越媒体边界、形态边界和区域边界的“云中央厨房”为内容生产和发布轴心的媒体融合实践。超越媒体自身边界,同时也超越媒体形态边界和地域边界的内容生产协同,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同时也为传播手段创新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实践舞台。

(二)台网融合,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拓展主流价值传播通道

「北京时间」与北京电视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全景直播手段的传播活力,同时也为台网融合探索新路。两年来,在各类大型主题报道中,「北京时间」与北京电视台、北京电台紧密牵手,在电视大屏、广播及PC端、APP端,形成多终端联动的渠道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多角度呈现、多形态融合的全景直播手段的传播影响力,将传统媒体的权威优势与新媒体灵活多变、新颖高效、互动性好的传播特点发挥到极致,全媒体深度融合、多平台勾连会场内外,以最快速度、最广覆盖在全媒体多终端平台上及时传播主流声音,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跨平台、跨边界融合,在开放共享的逻辑下延展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北京时间」与中国青年报、光明网等不同形态媒体间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探索跨界融合之路,让全景直播和短视频矩阵两种传播手段的传播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形成强大的网络影响力。特别是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十九大报道中,「北京时间」与全国战略合作云媒体同步联动,以全景直播、短视频矩阵、深度图文稿等呈现视角多样、形态丰富、风格统一的全景报道。通过全国“两会”和十九大的报道实践,多形态媒体融合模式初步形成,多种创新的传播手段协同运用,既为这些创新手段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可贵的实践基础,也为「北京时间」在更大范围内的媒体融合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经验。

同时,「北京时间」在跨境媒体融合方面也多有突破,让「北京时间」的品牌影响力得以在全球拓展。在《跨越2016》跨年直播、奥斯卡颁奖礼等大型报道中,「北京时间」与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以及华人头条等多家具有全球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内容生产机构结成的内容合作关系,内容呈现的世界格局感更为清晰。在十九大报道期间,「北京时间」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联合海外20多家华文媒体精心策划并独立制作了一系列微电影叙事式短视频《祖国力MAX》,以海外视角呈现中国崛起。系列短视频两天时间点击量超过5000万,同时获得48家海外媒体广泛转载,用户覆盖了五大洲10多个国家。


未来:在不断加速的时间轴上提升内容价值密度

时间在加速,时间更珍贵。必须要为用户提供高价值密度的内容才能够赢得用户的青睐。

2017年开始,「北京时间」正式推出高价值密度的“时间视频”,在当前互联网上如火如荼的短视频领域全面发力。

这是温暖的「时间视频」,我们认为,从普世价值观的角度,能够使大众温暖的作品,一定是有价值,能够产生影响,也可以产生力量的作品,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作品。时间视频,从内心激发温暖,绝不无病呻吟,绝不矫情作态。

这是好看的「时间视频」,我们坚信,“内容”永远是核心竞争力,不论发布平台和模式怎样改变,依托北京电视台强大视频生产能力和数十年的内容积累,我们都能够也必须坚持专业的制作水准。时间视频,广电级专业制作,有趣、好看,有足够的信息量是基本的标准。

这是可以共同制作的「时间视频」,北京时间自主研发的时间云剪辑工具具备专业制作的能力,用你的手机或者任何移动终端,在云端完成剪辑,每一场刚刚完成的直播和现场采访报道就可以立即形成相应的短视频。时间视频,在新闻发生现场,最快生产,也可以共同制作的短视频。

当然,新闻内容的价值实现是在受众消费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传播手段的创新,必须要充分重视这传播接力的最后一公里。「北京时间」深谙这一点,因此,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技术优势,在精准推送上做功课,为用户提供高价值密度的信息内容,不断提升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

一方面,大数据分析既是碎片化内容精准传播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传播手段创新成效的检验尺度,「北京时间」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有效提升手段创新和内容传播的效率。两年来,「北京时间」平台基于360大数据技术支持,将重要新闻内容,在碎片化的基础上,向不同兴趣点的受众进行定向传播,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标。比如,全国“两会”时,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同内容的细分解读、大量提案议案的分类解析、不同代表委员的独家专访等,都被碎片化为数分钟的信息快餐,精准递送到合适的受众群。

同时,聚合多种传播资源,包括“「北京时间」”PC端、移动端、北京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全媒体渠道资源共同推广,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特征,有效调控内容发布的时间节奏和形态选择,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矩阵,最大化覆盖目标人群,从而以高价值密度的内容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

经过两年时间的加速奔跑,「北京时间」通过传播手段创新和完善,有效地提升了一家负责任的新型主流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今天,以新型主流媒体自我期许的「北京时间」,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时间加速时代的新期待:公众日益增长的优质互联网内容的需要和现有网络环境下内容结构不平衡、优质内容提供不充分的矛盾不断彰显。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网络内容生态下,「北京时间」作为一家面向开阔互联网世界的平台级媒体机构,对传播手段创新有了更强烈的紧迫感和内在驱动力,因为,只有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不断提升内容品质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的期待;也只有不断创新表达方式才能赢得网络受众持久的信赖与忠诚,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技术加速迭代的移动互联时代的竞争优势。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可以预期,在通往新型主流媒体的路上,「北京时间」还将以更强大的自我预期加速奔跑。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