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像一则越来越复杂、动态和多元的运算题,乘除加减、正负判断,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都”的定位上来,围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展开。
把“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掰开来看,政治中心主要是做好服务保障,努力创造安全优良的政务环境;文化中心着重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建设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需要加强国际交往重要设施和能力的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机制;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则要求北京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形成“三城一区”新局面,构筑发展新高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定位本身就是最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都”的功能与谋划“城”的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四个中心’就是首都功能,首都发展就是‘四个中心’功能的发展。”这是新时期北京发展最重要的认识论。
大道之行:治城如治水,宜疏而忌堵。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后,北京开始由“聚”到“疏”的转身,发展逻辑从做“加法”切换到做“减法”。
2014年7月,北京以“负面清单”方式出台全国首张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分之一的产业全市禁限。
一年后,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比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区禁限比例统一提高至79%……“负面清单”实施以来,北京工商登记环节直接“卡掉”的业务数量累计达1.7万件。
“减法”,不仅针对增量,同样指向存量。三年多来,北京累计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433家、疏解物流中心71个。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期间,“动批”面积最大、商户最多的世纪天乐市场正式闭市。至此,曾以弹丸之地聚集12家市场,日均客流量高达六七万人次的“动批”商圈内仅剩两家市场。而它们,也都将于今年年内作别。此前的8月31日,在京城驰名18年之久的小商品零售批发市场阜成门万通商城也已退出历史舞台。
像外科手术一般的“减法”,痛撤“家底”,触动“奶酪”。如何克服“舍不得”情结,打消“一疏就退”的焦虑,考验着全市党员干部的认识和本领。就此,市委在全市上下反复统一思想,解释清楚为什么干、怎么干、干什么。
凡事不破不立。疏,不是要限制北京的发展,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引导大家不纠结于量的扩张,立足于质的提高。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