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不断上升,贸易依存度已从2006年的64%下降到去年的33%,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约10%下降到去年的1.3%。贸易依存度下降说明什么问题?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位置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从推进沿海发展战略入手,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当时,能够有机会扩大对外依存度就已是难能可贵。随着加工贸易的茁壮发展,大进大出模式令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逐渐攀升。特别是“入世”后,外贸在中国三驾马车中可以说是一马当先。不过,这其中占主要出口份额的是粗放型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和外贸看起来量大,实际效益相比欧美国家却并不显著。可以说,这个时代的中国贸易特点是“大而不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面对持续增长的外部风险隐患,中国在发展贸易的同时采取了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等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以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好做到“两条腿走路”。在这种政策指引下,中国内部的投资、消费对经济的贡献逐步上升。
回顾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时高时低,但都是正常现象,需要被正确、理性看待。贸易依存度降低并不意味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的下降,上升也未必说明中国经济一定会面临更高的风险。在我们对中国经济做出综合判断时,比贸易依存度数据更有说服力的衡量指标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主导权的变化,还有其他国家对中国贸易的“反依存度”。
另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当我们看待对外贸易对经济做出贡献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认为出口和顺差越大越好,而要看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究竟有多大。比如一些中国缺少的原材料或技术,都是我们急需的生产要素,对它们的进口是给中国短板做的重要补充;而在石油、大豆、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进出口上,比贸易依存度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国际定价话语权,这对中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可能会出现进一步下降,中长期将趋于平稳。随着出口放慢、进口加快,贸易顺差短期内也将有所缩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在整个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位置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到逐渐拥有更为重要的决策权,具备更多参与调节国际市场的能力,其他国家也越来越能从中国的发展中分享红利。
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也是正常现象。中国当然希望让这种相互依赖有助于形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由此让更多国家有机会实现互利共赢。相反,如果这种依赖给有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增加难度,甚至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递风险的“命门”,这种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就不可取。(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
加拿大政府29日公布针对美国的关税报复最终商品清单,以回应美方对钢铝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与这一邻国兼盟友开打贸易战。 加方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加方采取的“最猛烈贸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