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支振锋:科研管理的痛点在哪里
“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些话,讲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坎上,也讲到了当前科研管理的痛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都地位更高了,待遇更好了,成果更多了。但奇怪的是,一边干活一边抱怨,一边工作一边吐槽,也是科研人员生活的常态。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良田”,良性竞争可以激起科研人员的斗志,常规、有序的数据报送与依法严谨而符合实际的经费制度也不会妨碍大家安心研究。否则,科研管理可能就事与愿违了。
由于管理的行政化,为了职称、课题、评奖、学位点,学术界也有点沦为江湖的感觉,“跑部钱进”、利益交换、党同伐异等现象颇不鲜见。“学霸”“学阀”长期把持,甚至垄断重要学术岗位,严重阻碍“青椒”成长和学术创新。由于地域差异,同样的学术水平,有的地方连副高也评不上,换个地方就可以评教授博导。在日常工作中,各种填表不胜其扰。而经费管理上的预算烦、税费重、报销难,有时候一半的经费都被税费拿走了。此外,不少党政机关高高在上,学者获取哪怕非保密的资料或数据都难乎其难。而没有一手资料,不仅具体对策建议是“空对空”,阐释中国发展的政道法理,提炼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往往也是空中楼阁。
科研人员亦平常人,所做的也不过是平常事。他们的特殊在于其所从事的科研,往往是创造性的甚至开拓性的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非常规性,有时候皓首穷经才能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灵光一现就可能下笔万言。凡此种种,都是与科层制、形式主义和长官意志或者早九晚五的按部就班很难兼容的。所以,尊重科研人员就是要认识到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要信任他们,打破行政化思维和长官意志,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以专业判断专业;让科研人员不再是科研管理被动的旁观者甚至种种改革的“对象”,而是能动的参与者,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创造,最终形成良性的学术生态和健康的学术共同体。
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科研人员的报酬。有些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往往不理解,为什么科研人员已经有了工资,做课题研究还要劳务费。先不说科研人员从大学到博士的十年苦读,冬三九夏三伏的学术训练,以及在一个领域精耕细作所形成的专业智慧。就是从工作量上来看,科研人员一般没有朝九晚五或者八小时的概念,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在完成了教书和其他本职研究工作之外,才会进行做课题、做科研的“业余”劳动。无论是为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辛勤劳动的基本尊重,承认科研人员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允许他们获取相应报偿,于情于理于法,都是应该的。
科研人员渴望人格被尊重,劳动被承认,他们也有同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只有将科研管理变成科研服务,真正重视科研,尊重人才,以养士的宽容,给他们静思的空间,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构建自己的话语和理论体系。(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