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话语权已反超印度
在国际与地区环境方面,印度的确有理由感到振奋。自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始终是最受欢迎的新兴大国,其国际地位虽然还无法达到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水准,但至少在受欢迎程度上不亚于中国。印度在国际社会受到西方的追捧,和俄罗斯也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谓左右逢源。
资料图片:印度总理莫迪与普京在2015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会面。
然而,必须看到,在外交环境方面,发生变化的其实不是印度而是中国。当前中国对周边和全球事务施加影响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显然远大于1962年时期。
今天中国外交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恪守着不轻易展示力量的传统,但2016年印度参加核供应国集团受挫,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中国作为当前国际体系的主要成员,所拥有的国际话语权,远远不是迄今还在努力争取实现联合国改革目标的印度所能比拟的。
印度战略思维能力进步有限
综合以上,所谓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云云,与其说体现出印度方面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实力增强而不断提升的自信心,还不如说反映出印度在面对中国时难以释怀的复杂情绪。
印度表现出强硬姿态所恃的并不是自身的实力(印度实力的确增长很快,但与中国的差距依然巨大而短期内难以缩小),而是来自于其对中国外交优先目标的推测。印度认为中国目前的主要目标是为“一带一路”倡议营造有利的外交环境,而不是处理和印度复杂的边境争端。逻辑上,印度的推断并非没有道理,但印度也应该思考另外的逻辑也可能同样成立。
印度士兵在印度-巴基斯坦边境上巡逻。
比如,对于中国来说,推进“一带一路”和维护领土主权与边境安全是互相矛盾的目标吗?中国有必要为了争取印度而纵容印度吗?中国有必要为了避免受到某些国家的批评与指责就坐视自己的安全利益遭受挑战甚至容忍国土被蚕食吗?通过满足印度的要求来保持与印度的友好关系进而寻求当印度崛起之后与中国继续合作,在中国看来是一个值得争取的外交目标吗?
不客气地说,过了半个世纪,印度的战略思维能力进步似乎有限,印度仍然在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分析国际局势并制定相应战略和战术。中国固然没有把印度当成主要安全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印度的讹诈时,只能在中国所不希望的战争和中国所不愿意的妥协中进行选择。中国的选项也同样可以是战略上的克制和战术上的灵活并行不悖。
在战略上,中国的确没有必要把印度当作自己的主要对手;但在战术上,中国显然也没有理由让印度掌控中印关系的节奏。从中国的利益出发,眼下最关键的问题固然不是寻求边境问题的彻底解决,但也绝不存在任由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为所欲为的理由。何况,洞朗根本就不是中印争端所涉及的区域。印度这种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危害的不仅是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对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资料图片:中国士兵在中印边境拉达地区打出横幅,要求越界的印度士兵撤回边界线印度一侧。
印度的外交和军事讹诈,自然不能得逞。但倘若最终结果只是印度没有得逞,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应该感到满意。道理很简单,对于没事找事的人,只有让他们知道“没事找事”的结果是惹上大事儿,才能避免他们将来故技重施。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南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