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陆续有了《小龙人》《九九归一》《天下第一丑》等作品。
都是些边缘小角,不成气候。
不过一年能挣几万块钱,够生活了。
从性格上说,他连小富即安都谈不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满足现状、随遇而安。”
与这些相伴随的,是相声事业的搁置。
时间爬过了皮肤,心里挥不去的还是寂寞:“我对相声的感情一直很深,只不过不能赖以生存。要说最喜欢的,还是相声。”
能做的不好玩儿,想玩儿的顾不上做。
于谦客串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
20世纪扬起尾巴就是一甩,于谦被甩飞了。
一个想进入体制内的临时搭档,自己没踏进来,倒把里面的人给拐跑了。
据说他挖走于谦这“墙脚”只用了几十块。
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这人叫做郭德纲,经营着一家“北京相声大会”。
黄金搭档一拍即合,于谦在拍戏之余成了“圈在桌子里给郭德纲打趣的”捧哏(gn)。
冬天的风口里,他们站在两个拖拉机槽拼成的“台”上一唱一和;
夏天“蒸”在铁皮棚下,有时下雨,雨水敲打铁硼的声音比演员大。
于谦这时已年近三十,说相声却还“几乎没进过六环”。
2003年,“北京相声大会”更名为“德云社”。
2005年,36岁的于谦,淡出相声舞台近20年的于谦,正式加入德云社。
郭德纲在相声《愚人节好》里说:“自从有了北京德云社,主流相声界有了婴儿般的睡眠,睡着睡着就哭醒了。”
这对搭档也和德云社的轨迹一样:
大器晚成,厚积薄发。
但掌声大多是他们的,于谦分得的很少。
不可否认,在多数报导中,他是郭德纲的“尾巴”。
捧哏这个角色,生而低调。
当初学相声,于谦逗哏捧哏都学了,临从业师傅让他选,他选了捧哏。
因为“好玩儿”。
“逗哏负责装包袱,于情理之中埋笑料;
捧哏负责抖包袱,意料之外一句话,引爆满堂笑声。
有人嫌捧哏是配角,但我真是乐在其中。”
他就是喜欢抖那一下的销魂感。
郭德纲、于谦相声片段。
其实,捧哏也只是相声职业的一种,没那么多群众想象的在逗哏光环下永无出头日的凄楚。
孙越上台听完了岳云鹏的《五环之歌》,下台卖起自家的T恤;
王声上台讽刺完苗阜,下台继续看书练字;
于谦也是啊,下台等于下班,自己该干嘛还干嘛。
“抽烟喝酒烫头”,郭德纲的一句调侃如今已朗朗上口,成了观众眼里于谦生活的所有诉求。
上《鲁豫有约》,主持人让郭德纲说于谦的特点,答案只四个字:
大智若愚。
什么都不掺和,什么都不管,也不争名也不夺利。
虽没力气把老郭拿住,但也不至于被他压着。
回望那些跟郭德纲闹得满城风雨的,来来往往也就为“名利”二字,到了于谦这里,火焰没有燃烧的材料。
于谦何等聪明啊,受访提及郭德纲,回答全是上下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