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7月20日入职成为郑州人民医院骨科实习医生的于逸飞,明明已从地铁逃出生天,可他选择了又折返回去救人。在有的乘客已休克、有的惊慌未定的情况下,他的救人举动让很多人变得镇定。
比如身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护士的李英豪,被困于地铁后,他本可离开危险区域,却选择用灭火器砸开窗户,救出被困乘客,还跪地为心脏骤停的乘客进行心肺复苏。在忙碌了5个多小时后,他所在的车厢乘客都获救了,他的腰疼得站不起来了,最后被急救车拉到医院。
比如患有聋哑症的曹姓老人,在疏通本村的排水渠后去了邻村,和其他人一起救助被困在积水中的人员和汽车。
比如距离郑州地铁2号线不到两百米的电影院,成了近千名市民的庇护所。
比如27岁的健身房店长谭炬,发现较多人受暴雨影响被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近,他就将健身房当做免费的“临时避难所”,供无家可归的人暂时休息;还组建了健身教练救援群,就近给受灾者送食物和水。
比如即将淹没的祖孙三人,被11个人奋力救出。
这些凡人善举,都于无声处撼人心。
还有很多将他人拽出洪流泥潭的场景、很多深藏功与名者,同样该被铭记。光看新闻标题,就能感受到个中的“善能量”——
“惊险!一家三口掉入泥潭深坑,路过大哥舍命救援”
“郑州一女子被洪水冲走,路边群众冲进激流中救人”
“郑州暴雨中女子被洪水冲下水坑,众人合力拉绳将其救出”
“暴雨中女子抱树险被大水冲走,社区人员用广告横幅冒险营救”
“发现井盖被大水冲走,他只身拦在井口旁”
“硬核救援!郑州街头一铲车来回运送市民”
……
一群人被牵挂,无数人在行动。那些带着救灾物资奔赴灾区的人,那些自发制作更新“救命文档”的人,那些普及救人自救常识的人……都在阐释大灾当前国人的凝聚力与奉献力。
在微博上,“河南暴雨互助”的话题阅读量到7月25日13点,就已超157亿。有高赞评论说:亲身经历这场暴雨,我由衷知道了,什么是深藏在国人骨子里的无私奉献。
还有人说:这里是中国,他们一个个人的存在合成了这样的中国。
这表明,这些逆行者发出的光与热,正在感染更多人,正在将互助链延拓得更长更广。
毫无疑问,灾难本身不值得被赞颂,但这些平民英雄值得。他们的力量给了国人更多力量,他们的善也会激起更多的善。这种力量感当被接续,这份善意当被呵护。
特约评论员|京客(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