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慈:十八大以来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取得的实践经验与成效有哪些?
吴宗之:我们都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显著成效,从2012年到2023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70%以上,2024年前三季度的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持续稳定好转。
取得这样的显著成效,主要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和红线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工作落实。“要坚定不移地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安全生产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安全生产风险排查整治和责任倒查机制。”
安全发展理念和红线意识为做好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十八大以来相继修订了《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煤矿安全规程》、《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和《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构建系统完整、责权清晰、监管高效的安全生产治理制度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建立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组建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2020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更名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对我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为加强安全监管和执法监察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安全生产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类企业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招商引资、上项目严把安全生产关。加强基层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坚持防患于未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以矿山、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冶金、消防等行业领域为重点,不断深化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
四构建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责任制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灵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等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要求。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地方党政一把手为本地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担任党委常委的政府副职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已成为制度化。地方政府各部门制定明晰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考核、巡查等措施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
五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方法推广应用,安全科技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在煤矿、危化品、道路运输等方面抓紧规划实施一批生命防护工程,积极研发应用一批先进安防技术,切实提高安全发展水平。”为此,相关部门和单位大力加强安全科技创新,定期发布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工艺目录,大力加强先进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2023年,应急管理部等十七部委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4月国家矿山安监局应急管理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到2026年,建立完整的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实现环境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联动、重大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到2030年,建立完备的矿山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体系,推动矿山开采作业少人化、无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矿山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多部委多次联合发文,说明政府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加强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先进安全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装备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六安全文化氛围日趋浓厚。我国每年6月份开展的“安全生产月”已持续20多年,其影响力已深入各行各业乃至家庭和个人,安全生产要天天讲、时时刻刻都要警钟长鸣已形成全社会共识。“安全生产万里行”、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论坛、应急救援技能竞赛,以及深入开展的安全班组建设、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健康企业建设等创建活动都为企业安全生产打造了一层层厚实的安全屏障。与此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高等学校安全学科建设,为全社会不断培养安全生产技术研发与安全管理人才,各级各类组织和企业强化常态化事故警示教育工作,确保安全知识、事故预防案例及时地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劳动者安全素养持续提升,形成了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面对新时代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推动安全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成果应用,推进我国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生产保障。
加强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我国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一一访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吴宗之
恩慈: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吴宗之: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国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包括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都在积极贯彻落实。
一是要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
当前,需要进一步明晰相关部门与机构的职责,衔接好各部门、各机构、各环节的责任链条,做到平战结合、齐抓共管、协同高效。应急状态下能快速有序高效地协调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优化综合救援、航空救援、水上救援等专业救援力量布局,继续加强矿山、化工,消防、地震等重点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能力建设,解决应急救援队伍专业结构和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
建立健全以乡镇(街道)、社区、企业等为核心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支持引导社会应急队伍发展,加强社会救援队伍的专业性建设,为社会应急机构参与应急救援提供规范有序的渠道和保障。自救互救是减少灾害事故人员伤亡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级各类预案的功能定位,加强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估,加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政府与企业及各类组织的应急预案的协调,加强基层单位应急处置标准建设。加强预案日常演练,推动公众常态化防灾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完善预案。
三是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息报告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最后一公里”问题,规范应急新闻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应急评估机制,规范恢复重建机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建立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基层社区和村镇及企业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做好巨灾应对准备。
我们要以巨灾情景构建为基础,加强风险分析研判、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综合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完善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高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五是提升综合应急保障能力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应急平台支撑能力建设,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急装备智能化、轻型化、模块化水平,提高快速调运配送效率和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应急医疗保障能力和乡镇(街道)、社区、企业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强化涉外应急能力建设,推进“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完善国际应急合作机制。
六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应急技术和产业发展。
当然,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应急技术装备研发、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支撑,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大力发展安全与应急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恩慈:如何尽快培养一大批急需的应急管理人才
吴宗之: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要求,加强应急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鼓励高校开设应急相关专业,加强综合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达到60%。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应急相关专业,如应急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与工程、消防工程、减灾防灾科学与工程、职业卫生工程等。
应急管理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源头防控、应急准备、预测预警、应急响应(救援)、灾后恢复等应急全过程,所需专业知识涉及安全科学技术、消防工程技术,灾害学、管理学、法学,机械、化工、材料、地质、采矿、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应急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学科。
应急管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层级、跨机构、跨领域的沟通协调。应急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应急管理专业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基层从事灾害预防与控制、应急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应急评估与管理、应急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实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急需尽快培养一大批应急管理人才,尤其是急需培养一批能解决复杂应急技术与管理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更多高校设立应急管理相关专业,加强应急管理相关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快建立应急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急管理领域的领军人才。
二是要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人员的在职培养,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加大对党政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培养,提高我国应急管理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要加强高校、科研部门与政府和企业实践应用部门之间应急管理人才的跨界交流锻炼,促进“政-校-企”和“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是要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等各类学校教育培训内容,结合各专业、各工程领域实际,让应急管理知识进教材、进课堂,使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要建立基层社区和村镇应急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和能力考核制度,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恩慈:感谢您百忙中接受栏目的采访。
吴宗之简介
吴宗之,工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副理事长,重大危险源与化工园区系统安全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职工健康促进工程专家委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安全健康司司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劳动部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中心主任;教育部安全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组长,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专家组成员、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国际劳动监察协会(IALI)副主席。
从事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科技与政策法规研究和管理工作30多年,提出的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等安全措施纳入了《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发展了区域性事故风险评价方法、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风险评价方法、土地使用安全规划方法、安全社区建设方法。积极推动实施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等政策。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证书、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9项,获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奖励和荣誉。